一直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究竟对不对,好不好 , 这样的争论是一直都没有停止的 。变法自古就有,但是真正成功的却并不多 ,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了,然而有关它的争议也是很大的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其实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非常有用,是拯救了大宋 , 却也有人认为,宋朝最终的灭亡 , 也和王安石变法脱不了关系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它到底是大宋的拯救者 , 还是将宋朝推向灭亡深渊的罪魁祸首呢?
![王安石变法究竟拯救了大宋,还是宋朝灭亡的祸首?](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F1402300-0.jpg)
文章插图
1、庆历新政为何会失败庆历新政的结局虽然失败,但是却为不久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但是,王安石变法期间 , 庆历新政的主持者富弼、韩琦等人却都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我们还要从北宋的政治经济背景说起 。宋太祖赵匡胤为巩固统治,防止有人模仿自己黄袍加身 , 制定了一揽子方案,最为重要的,一个是重文轻武 , 一个是分权 。分权的同时,宋代官职分离 , 高官不一定有实权,办事要另派人手 。这样的制度虽在建国初起到了一定稳定社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慢慢显露出来 。
仁宗时 , 宋朝的官员比宋初增加了五倍,军队数量增加了六倍,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却没有提升 。庆历元年(1041年) , 在对西夏用兵决策中 , 仁宗在韩琦进攻建议和范仲淹防守建议二者中选择了进攻,结果兵败,折兵万余 。次年又败,韩琦幡然醒悟,从此对范仲淹十分信服 。为了换取和平,宋朝只能用钱来安抚西夏,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三冗”耗费大量钱财 , 最糟糕的时候,朝廷每年财政亏空高达三百万缗 。庆历三年(1043年),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 , 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开始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
“庆历新政”的重点在于整顿吏治,解决“冗官”的问题 。纵观中国古代改革,凡是涉及吏治改革的问题,必定会与名贵豪门发生冲突 。此前,宋代实行恩荫制度,即高级官员的亲属子弟可以获得低级的官职或差遣 。这项制度避免了某些名贵家族独揽大权,也保证了“世守禄位”,看起来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政策 。但是这项制度却被滥用,到仁宗时 , 几乎所有的低级官职或中低级差遣皆出自恩荫 。“庆历新政”旨在限制贵族的这项特权,必定会引起所有贵族阶级的反对 。仁宗又是老好人了,只能将韩琦、范仲淹等人贬黜,庆历新政仅仅进行了一年零四个月就宣告失败 。
![王安石变法究竟拯救了大宋,还是宋朝灭亡的祸首?](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F1404G4-1.jpg)
文章插图
2、王安石变法是怎么做的相比之下,王安石就机灵的多 。王安石变法,主打“富国强兵”,重点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解决“冗费”和“冗兵”问题,绕过了整顿吏治的问题,也就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但是如果我们细想,“冗费”“冗兵”的问题,源头就是“冗官” 。过多的官员导致国家的俸禄支出变多,但绝大多数官员只是闲职,并不能为国家创收 , 没有向上的反?。峁荒苁侵С龃笥谑杖?。绝大多数官员是文职,对于练兵完全不懂 。再加上“更戍法”,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虽多,但缺乏战斗力,到了战场上和没有经过训练一样 。
王安石暂时管不了这么多 , 他的想法很简单,先帮朝廷挣钱,解决财政危机 , 解决“冗费”问题,具体有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 。这些方案简单概括,就是政府给农民贷款,政府统一收购商品,政府统一定价并向百姓出售 。总之,就是将主动权握在政府手里 , 颇有金融管制的味道 。这一系列政策搞下来,国家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光新建的大仓库就有五十二个 。但是,宋代的社会性质毕竟是封建社会,搞金融管制这一套必然是行不通的 。王安石的政策确实做到了“富国”,但是他急于求成,却把百姓搞的贫穷了 。青苗法的利息虽比普通民间高利贷低 , 但一年两次,一次两分利的利息仍然超出一般农民可以承受的范围 。而且据韩琦所述,为了将贷款放出去,很多官员硬性摊派,有硬性指标 , 就像如今推销保险一样 。加上有些不道德的官员将发霉的粮食交给农民,收回时要新粮,农民负担不减反增 。而对于政府统一采买,苏轼就犀利地指出,其中必定会有回扣,到时支出增多,又是一笔负担 。而市易法也让当权者有了垄断商品的理由,外地商人到了京都,都要绕着走 。
-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带赵云和马超?究竟有谁参加了?
- 刘备让魏延镇守汉中,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 清朝宫廷女子穿的鞋究竟是什么样的?真的都是花盆底鞋吗?
- 周瑜为什么追随孙策 究竟有何魅力
- 马岱究竟是怎么死的
- 宋朝皇帝为什么戴大臣的帽子?究竟有什么寓意?
- 中山寨是什么意思 刘禅究竟想表达什么
- 崇祯皇帝如何才能拯救大明王朝?有翻盘的可能吗?
- 秦朝统一的文字究竟是小篆还是隶书?
-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究竟有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