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 。难道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 , 人口总数不过是20万户?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 。
李治大惊: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 , 狂吃人家足够50年吃的粮食……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 , 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 , 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 。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50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50%,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 , 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 , 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
文章插图
3.唐朝和隋朝哪个更富裕长久以来,“贞观之治”深入人心,人们都认为那是个富强的、国力鼎盛的时代 。相比之下 , 隋炀帝的统治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与“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江南巡幸”、“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相联系在一起 。因此长久以来,人们将隋炀帝描述为昏君暴君,鲜为人知的是隋炀帝的亡国是“极盛而衰”,并非常见的“积重难返”,他统治时期的富强程度是唐太宗统治时望尘莫及的 。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率军灭了南陈,隋朝进入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周边局势稳定的新时期 。到了大业五年,即公元609年,隋朝仓廪丰实,后人称赞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炀帝大业十多年间的富强程度,唐朝竟要花费了一百年的时间,历经了太宗、高宗、武则天等 , 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才能够重新超越 。
相比起隋朝大业年间 , 唐太宗的贞观时期似乎远非一个“黄金时代” 。隋炀帝时期的富强令唐太宗艳羡不已,以至于大业年间的各项经济指标成了他心目中的“标尺” 。史料中记载太宗多次向臣下询问:本朝比起大业年间如何?魏征等大臣也常常诚实地回答他“度长计大,曾何等级?”这意思就是说简直不成比例 。隋炀帝大业年间的富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
隋炀帝为国家积攒了大量的财富,所以他才不遗余力开凿大运河,一时引起千夫所指 。但他开凿的大运河泽被后世 , 沿用至今;他召开的外国酋长大会气势恢宏;他对突厥的威慑、对吐谷浑的进攻彰显了隋的国威,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符合人们心目中一个伟大帝国的形象 。当他对高丽发动进攻的时候,百万大军从洛阳出发,四十天方走出洛阳城,旌旗绵亘千里,隋王朝的富强可谓前无古人 。可是月盈则蚀,盛极而衰,当两百多万民夫夜以继日在皮鞭催促下为前线运粮之时,当山东民夫站在齐腰深的海水里为军队制造战舰以致下身溃烂生蛆之时 , 这种富强就势必如过眼烟云随风而去 。
- 为什么曹真存在感很低?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日新?
- 步阐为什么要背叛吴国?步阐最后结局如何?
- 孙坚死时孙权9岁,为什么孙尚香比孙权小11岁?
- 明朝皇子的名字为什么是元素周期表?为何重合率那么高?
-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取消士绅一体当差制度?
- 刘姓为什么在百家姓中排名靠后?其实跟赵匡胤有关
- 为什么有两个舜帝陵?那个是真的呢?
- 光绪帝为什么叫慈禧亲爸爸?
- 李元吉为什么支持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