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 三 )


唐朝人分为两种,“课户”和“免课户” 。
课户就是普通老百姓,很抱歉,你种国家地,就得当差纳粮 。
免课户呢,嗯,拥有大片土地 。比如,你是有爵位的贵族,或者五品以上官员,可以分到五顷到一百顷的永业田;你是有军功的军人,根据级别,可以分到六十亩至三十顷的永业田 。关键是,你不用交税 。
除了贵族、官员不用交税,还有个大家容易忽视的——寺院僧尼也不用交税 。
如此一来,产生两个问题:
一些课户想方设法取得功名,有了一官半职,或者干脆出家,就成了免课户;
另外,虽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但一些底层老百姓实在混不下去了,迫于无奈 , 于是私自将田产转让给免课户 , 政府也很难管得过来 。
于是,土地兼并,这一历史性太难题,还是在唐朝出现了 。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最后,租庸调的大难题:账籍统计租庸调之所以能顺利实施,靠的是严密的账籍 。
该收你家多少租,多少调,依据是户籍;户籍之外,还有一本“账”,统计的是壮丁男子,按这个账本记录,来派“庸” , 也就是徭役 。
唐代的规定是,一年造一次账,三年造一次籍 。
账籍分三份,一份存县里,一份送州,一份呈交户部 。
这个活,不轻松 。
国家这么大,经常要调查、登记、改动、校对,非常麻烦 。
就算是现代社会,有公路,有车 , 有电脑,有通讯设备,很多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也是很难的一件事,就这条件,还存在很多黑户 。
那我们想象一下古代 , 交通基本靠走,没有摩托车,更没有小汽车 , 基层公务人员也很有限;最最关键是,记录基本靠纸,但纸张很贵很贵,没有那么多草稿纸给你用 。
今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 , 大家还记得徐宾造纸那个情节吗?
徐宾卖了自己的永业田 , 就为了造出更先进的纸,因为原来的纸供应不上政府文书所需了 。他认为这是关系到天下民生的大事 。
确实是这样啊各位 , 为什么汉唐时上层阶级都被世家大族垄断了?因为如果你是个贫民子弟 , 你是读不了书的 —— 哪有纸给你印书啊!
嗯,徐宾是个好同志 。
言归正传,交通不便,人员不够,纸张不足,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初期办事人员还能靠着奉献精神尽职尽责,不辞辛劳 。时间多久,难免出毛病 , 比如:你们村有老人满60岁了 , 或者去世了,名字没有及时销去,80亩口分田也就没有及时收回再分配;有孩子满十八岁了,可是没有人来登记,也就没有及时授田;离村子很远的地方,有两户人家,登记人员一看,我去,路都没有,不去了……
总之,有太多因素,会造成账籍的疏漏 。
以上三种主要原因 , 逐渐造成了租庸调制的瓦解 。
安史之乱爆发,百姓再一次大规模的流离失所 , 地方大乱,租庸调彻底实行不下去了 。
于是 , 唐朝中后期的另一个税赋制度诞生了 。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两税制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制定了一个新的经济政策:两税制 。
为了避免把大家绕晕 , 我整理出几个重点特征:
一、政府要用多少钱 , 就向全国摊派多少税以前收税,是按照固定的比例征收 。现在变了,政府按照前几年的支出情况,先定个来年预算,然后按照这个预算总额,向各地摊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