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竟然是一方诸侯?他的真实地位是什么?

太史慈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多人大概都会非常敬佩他的舍生取义吧,印象中的太史慈应该是一个非常豪迈的人,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言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不过他的身份,很多人只认为他是一位江东猛将,地位就算再高也是别人麾下的将军 。但其实,如果真的从他的地位而言,或许他可以称得上是一方诸侯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起来看看 。

太史慈竟然是一方诸侯?他的真实地位是什么?

文章插图
【太史慈竟然是一方诸侯?他的真实地位是什么?】提起太史慈 , 或许读者们都记得他和孙策单挑战成平手的精彩场景 , 以及他在演义中临死前说的一番豪情万丈的遗言:“大丈夫生于乱世 , 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三国志》注引《吴书》原文为:“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后世对于太史慈的印象,基本都是重义轻生,慷慨豪迈的一员猛将 。但笔者今天无意间翻看《三国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关于太史慈的身份,似乎并不仅仅局限于一员猛将,而更像是一方诸侯 。
生平经历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 。“慈长七尺七寸 , 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电视剧以及游戏中太史慈的形象要么留着一撮小胡子,要么是个小白脸,而实际上太史慈应该是个大胡子 。(其实古人都有蓄须的习惯,差别只是胡子多少与美观 。)
太史慈青年时曾在东莱郡任主奏议事的属官,东莱郡太守与青州刺史有嫌隙,互相上书攻讦,谁的奏折先到就会在朝廷那先入为主留下好印象,州里的奏折已经先走一步了,于是郡中派遣太史慈去当投书的使者,赶快追赶 。太史慈在洛阳公车门前碰到了州里送奏折的人,于是诓骗那人拿出奏折,检查一下署名题头之类的是不是都写好了,结果那人拿出来之后就被太史慈给毁掉了 。然后太史慈继续骗他,说你把奏章拿出来给我看的,就算你去告状自己也有责任,要不然咱俩一起逃跑吧 。那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和太史慈一起跑了,然后太史慈又偷偷跑回洛阳,将郡里的奏折递交上去,州里知道后再次上奏已经晚了 。因为走章先到的关系,朝廷站在了东莱郡的一边 。太史慈因此得罪了州里,避祸辽东 , 那年仅仅二十一岁 , 但也由此可见太史慈之心智机谋 。
太史慈竟然是一方诸侯?他的真实地位是什么?

文章插图
箭无虚发的太史慈
孔融在任北海相的时候 , 听说了太史慈的很多逸事 , 于是几次派人去太史慈家中慰问他的母亲 。后来孔融被黄巾军围困 , 正好太史慈从辽东回到家中,在母亲的告知下,决定去助孔融一臂之力 。太史慈趁着围困不严密的时候混进城中,见到孔融后本来太史慈想趁着敌军不多,与对方交战,但孔融不听,后来敌军越围越多 , 已经打不过了,只能请救兵 。于是太史慈每天早上出城,到城墙外面练习射箭,射完就回城,以此迷惑敌人,刚开始敌人还比较警觉,后来太史慈出来的次数多了,就不怎么注意了,于是有一天太史慈出城后,突然射死几个敌人,冲出了包围圈 , 请来刘备的援兵,拯救了孔融与北海 。太史慈救孔融,孝义完备,智勇双全,堪称完美 。
北海救孔融
后来太史慈的老乡刘繇在江南任扬州牧,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太史慈决定暂时去刘繇那里看看有没有好的发展,正好赶上孙策攻打刘繇 , 于是太史慈义不容辞就帮老乡对抗孙策 。后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 , 太史慈单骑外出侦查,正好碰到孙策领着几个人也出来侦查,于是一番激烈的打斗,孙策夺了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抢了孙策的头盔,算是平手 。要知道孙策号称江东小霸王,武艺超群,太史慈与孙策战成平手,可见其身手也是非同一般 。再之后,太史慈和刘繇跑到豫章郡(大致范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先藏到芜湖里 , 后又躲进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