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为什么带个稿字?为什么不叫《清史》?

说到《清史稿》其实大家也都知道,很多关于清朝的历史知识都是出自于这本史料的 , 那么有的人也问了,大家也知道,类似于这样的史料有叫元史的,明史的 , 那这个《清史稿》为什么不叫《清史》呢?为什么要加个稿字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清史稿》为什么带个稿字?为什么不叫《清史》?

文章插图
《清史稿》一书为纪传体断代史,上至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 , 下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部分内容涉及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历史,像张勋复辟、溥仪离宫 。
【《清史稿》为什么带个稿字?为什么不叫《清史》?】该书的历史跨度达到300年,大部分的文本内容依据《清实录》《清会典》《国史列传》等档案资料写成 , 比较详细、系统地展示清朝历史面貌,是研究清朝历史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
《清史稿》既然是重要史书,为什么就不叫《清史》呢?这跟成书背景有关 , 《清史稿》1927年仓促编成,当时国内形势是兵荒马乱,全书很多细节都没有敲定,就没有直接称之为《清史》,而以“稿”代称,表示不是“定本” 。
《清史稿》为什么带个稿字?为什么不叫《清史》?

文章插图
《清史稿》的出笼,源自我国对历史重视的传统,改朝换代之后,新的统治者向来有为上一代修纂历史的传统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袁世凯就批准设立清史馆,请来赵尔巽、于式枚、刘廷琛等人,在北京东华门内整理清史 。
袁世凯对修纂清史很用心,根据统计,参与《清史稿》工程的人员前后达到300多人,时间花费长达14年,最后成书536卷,约2400万字 。主编赵尔巽,工作相当给力,他坦承“盖既非史学之专,复值时局之多故,任大责重 。”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16年袁世凯因为称帝失败羞愧而死 , 失去他的财力支持 , 清史馆的开支立即紧张起来 。甚至,赵尔巽要亲自跑去“讨钱”,求各位大帅拨点款……
不得不说,《清史馆》能够最终成书,还要感谢下面3位军阀,没有他们的大笔资金支持,很可能该书要胎死腹中 。这3个人分别是“东北王”张作霖、“狗肉将军”张宗昌、“秀才将军”吴佩孚 。
修纂期间,《清史馆》有着诙谐的插曲……尽管参与的人员大多是清王朝的遗老们 , 他们的立场也是清王朝的视角,经常为清王朝大唱赞歌,并对革命党人语含讽刺 。
但是,这些遗老是两边不讨好,一方面国民政府曾于1929年禁止《清史稿》公开印行,另一方面清朝末帝溥仪为首的前清贵戚没少骂他们,毕竟大清皇帝还没死 , 修什么史?
《清史稿》为什么带个稿字?为什么不叫《清史》?

文章插图
总体上来看,刚刚成书的《清史稿》,由于出自众人之手,彼此间照应不够,又未经仔细校对,所以还存在年月、事实、人名等出错的硬伤 。
但是,《清史稿》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还是受到后世学者的肯定 。现在《清史稿》已经被正式列入“二十五史”,它已经是一部解读清朝历史的权威之作 。
再次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清史稿》为什么不改成《清史》?1927年国内局势混乱,刚成书的《清史稿》是一部“草稿”,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精细处理 , 遂命名为《清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