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迟迟不立扶苏为太子?

秦朝的灭亡 , 可以说不仅是赵高的作为,其中任何一个人如果做了其他的事情,或许就不会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其中最根源的还是在于太子的问题上,秦始皇迟迟没有立太子,而明眼人也看得出来,除了扶苏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是合适的接班人,秦始皇应该也明白这一点的,但是他为何一直都没有立扶苏为太子呢?而到了最后关头,自己临死之前,为何又让扶苏主持自己的葬礼,如果说他不看好扶苏的话,就不应该有这样遗旨啊?

秦始皇为何迟迟不立扶苏为太子?

文章插图
千古一帝秦始皇辉煌的一生 , 做了不少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其煌煌功业,赫赫武功一直激励着万千中华儿女 。然则嬴政皇帝迟迟不立贤能长子扶苏为皇太子 , 最终让赵高、李斯二人阴谋立无脑小儿胡亥为帝,导致大秦帝国二世而灭,不亦悲乎?根据我的了解,对于秦皇不及时立扶苏为太子的原因 , 及派扶苏监军的用心分析如下 。
嬴政皇帝勤于国政,举凡大臣上书,边关报书,从来没有过夜的,都是当天批示完成 。因此嬴政皇帝对于男女之事并不热衷 , 但是男人对于自已的第一个女人 , 总是有记忆的 。扶苏的母亲是齐国人,端庄贤淑,貌美温顺,是嬴政的第一个妻子,因此生下儿子后 , 嬴政给第一个儿子取名扶苏,意为茁壮成长的小树,对此子寄予了深深的厚望 。
嬴政不立王后,不立嫡长子的原因是为了秦国后续之君为贤君 , 从众多儿子中择贤而立,称帝后不受其母亲一族的胁迫,不受国家权臣的胁迫 。这是嬴政从自已亲政过程中及赵武灵王的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 。扶苏少而聪慧,长而敏锐,人皆说扶苏信人而奋士,刚毅而勇武 , 是大秦帝国接班人的不二人选 。
秦始皇为何迟迟不立扶苏为太子?

文章插图
按理说 , 嬴政皇帝应该及时确定扶苏的皇太子之位,因为嬴政皇帝四十多岁了,扶苏也二十多岁了,早日确立储君是国家长久的大事 。但是在"焚书坑儒"事件中,扶苏站出来反对嬴政皇帝的决定;对于国家千秋工程 , 扶苏认为当缓缓图之;对于六国复辟,扶苏认为当徐而治之 。这些政见上的不同,让嬴政皇帝觉得扶苏心志太过柔仁,作为铁血大秦的帝王,当再加锤炼 。因此嬴政皇帝没有及时确定扶苏的皇太子之位,反而把扶苏派到九原监军 。
嬴政皇帝相信,扶苏远离朝局 , 可以避免朝廷的权力之争,是保护扶苏过早夭亡的重要手段 。历来储君都事关国家安危,权臣往往会为储君的争位而各自站队 , 最终弄成国家高层不团结,失败的皇子免不了一死 。
嬴政皇帝派扶苏去九原监军,并非是放逐扶苏,也不是监视蒙恬 。因扶苏的政见与当时的国政不符 , 故不能留在朝廷;但是嬴政又通过让扶苏掌管大秦最精锐的三十万边军为手段,向世人宣示扶苏的重要性 。因此嬴政皇帝让儿子扶苏去九原监军,其实是保护扶苏 , 同时给扶苏一个强大的靠山——蒙恬将军 。
嬴政是从血火中拼搏出来的皇帝,深知六国复辟是不可避免的一场恶战 。以扶苏之仁,必可纠正秦法的不足之处 , 宽政待民,让天下百姓自安,如此则六国复辟成了无水之源,就算复辟也不能掀起大乱 。如果六国复辟,那么蒙恬将军则会率精兵南下平叛,以蒙恬之能自能数战平自反叛 。
秦始皇为何迟迟不立扶苏为太子?

文章插图
蒙恬是嬴政皇帝的异姓兄弟,当年二人共同平息了嫪毐之乱,合力打败了吕不韦,奠定了嬴政亲政的基础 。嬴政敢于把三十万最精锐的部队交给蒙恬 , 就是君臣二人的心意相通,信任无比 。蒙恬是大秦最后一个威望与实力俱在的元老名将,曾北击匈奴,退敌七百余里 , 匈奴对黑色的秦军相当畏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