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也不是周朝才有的,它是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它最早成型与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政府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一词 , 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
井田的所有权属周王,由他分配给庶民使用 。这就涉及到政治上的分封制 。
![为何说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乐崩坏的时期?与井田制有着什么关系?](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23262ST3-2.png)
文章插图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 , 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保卫王室 。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 。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 , 诸侯再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不过土地属于国有 , 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转让与买卖 。因那时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周王的,国是他的国,国有就是他一个人有 。所以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实现土地国有的有效途径 , 也是中国西周时期较为普及的土地制度 。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而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则是决定奴隶制发展和统治的经济基础 。
周朝的井田,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 。以九块方田叫一“井” 。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 , 恰好是一个“井”字形 。一井的面积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纳九百个劳动力;一万井是方百里 , 叫一“同”,可容纳九万个劳动力 。
井田制的具体做法是,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地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 。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一井分为9个方块 , 周围的8块田分别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 , 由8户共同耕种,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 。但实际上并不是每块井田都是900亩,还存在诸如800亩,1000亩这样的特殊情况 。
![为何说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乐崩坏的时期?与井田制有着什么关系?](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23262T227-3.png)
文章插图
井田制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 。第一种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就是说被分成九块的井田里,中间的一块为公田,周边的八块为私田 , 耕种者先耕种好公田,再管理私田 。第二种是,九块地全是私田而无公田,不过这时后期的事了 。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按质量的好坏分为三类 。他们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留给自己,叫“公田” 。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 。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分给和统治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耕种 。这部分人因为住在“国”(即城市)里,叫“国人” 。国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 。
国人战时当兵 , 自己准备武器、粮食和军需;国人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或“士” 。这部分人是普通平民 。他们表面上不受剥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不过当时战争十分频繁,他们经常被征调去打仗 , 打了胜仗,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归统治者所有 , 若打了败仗,还有被俘沦为奴隶的危险 。
- 东汉窦皇后无子却能稳坐皇后之位?
- 三国演义中为何有两个马忠?他们是一个人吗?
- 邬思道帮雍正夺嫡成功,为何事成后邬思道却急忙隐退?
- 曹操为何要把自己的7位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
- 美妆up主 美妆UP主神奇嘿嘿
- 贞观之治是一场骗局吗?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
- 项伯为何害自己的亲侄?
- 固伦和静公主为何年仅20岁便去世了?曾是令妃最喜爱的女儿
- 元朝末年元蒙危在旦夕,为何蒙古的四大可汗国都不来帮助蒙元?
- 为何那么多人想要反清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