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人心所向还是无奈之举?假如法正在世会有变数吗?

刘备率军伐吴,结果却是惨败吴军之手,几乎是被全军覆没 。此后刘备元气大伤,不得不在白帝城交代托孤一事 。实际上,当时蜀汉内部能担当此任的人诸葛亮肯定是其中之一,不过刘备还任命了另一人,他就是李严,并且还把兵权交到了李严手上 。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难道刘备对诸葛亮还不够放心么,刘备究竟有何用意?如果庞统、法正还在世的话,托孤有没有可能发生另外的变化?

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人心所向还是无奈之举?假如法正在世会有变数吗?

文章插图
背景:从公元180年前后到公元208年前后,刘备一直是没有固定底盘的流浪军阀 。但是刘备的事业 , 却从公元211年到公元214年,算算数年,迅速崛起 , 继而又从曹操嘴里夺走肥肉汉中,大业基本成型,公元221年,直接称帝 。
刘备称帝后做的头一件大事:便是发兵东吴,出兵的原因是复仇 。因公元219年,关羽丢失荆州,被东吴俘虏后处死 。刘备复仇这个理由到底充分不充分,一直是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的话题 。
但是说刘备出兵没有复仇因素是不合情理的,根据《三国志关羽传》中的记载 , 刘备和关羽的感情“恩同父子”,这深厚的感情是不容置疑的 。不过作为一个历经风雨成熟的枭雄,刘备单纯为兄弟情义而出倾国之兵也是不可能的 。故此,刘备出兵,有兄弟情义,但更多考量应是政治因素,即荆州丢失后 , 对于蜀汉造成的不利局势 。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 , 荆州和益州全部到手,才是成就大业的资本 。得益州后,益州为大本营,荆州为争霸天下的门户 。但如今荆州丢失,蜀汉等于失去了一个关键门户 。那么刘备为何不出兵荆州,去把荆州夺回来呢?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诸多读者的疑问 。
此问题,作为第一当事人的刘备岂能不考虑?不仅他考虑 , 东吴方面岂能不考虑?说起来,总的原因不过是东吴方面对刚到手的荆州严加防护,守备森严,岂可轻易夺得?故此,刘备明知东吴已经做足准备,发兵荆州,成效自然不大 。所以,刘备选择了另一条进攻路线 。具体另文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
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人心所向还是无奈之举?假如法正在世会有变数吗?

文章插图
刘备虽筹划很仔细 , 但怎奈东吴英杰辈出,前有赤壁之战时的周瑜,后又出了一个陆逊 。刘备前期进军很顺利 , 到后面因东吴方面死守不战,对蜀汉大军进行消耗,这一招历来很可怕 。部队都是越战越勇 , 越耗越疲 。蜀汉大军也难逃此厄运,加上季节的帮忙,酷暑是使用火攻的好季节 。结果一把火,就把刘备已经疲惫的军队烧得惨败 。
公元222年,刘备兵败之后,并未退回成都 , 而是驻扎在白帝城 。有关此一节,争议也颇多,比如刘备为何不退回成都呢?此问题有三种观点:
一种认为刘备兴师动众出师,却惨败而归 , 颜面不存,故不回成都;
【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人心所向还是无奈之举?假如法正在世会有变数吗?】另一种认为刘备驻守白帝城 , 是为了防备和威慑东吴 。
第三种是刘备年迈,加上兵败,身心受损,一病倒下 , 身体不能承受艰难的蜀道之苦 。
实则,笔者认为三种观点都对,但对于刘备而言,应是三种因素都存在 。首先刘备其人 , 比较好面子;其次是东吴追兵压境,若一味撤退,恐怕蜀汉损失更严重,而白帝城是一个战略要地 , 适合防守;第三是刘备兵败而回的时候,战马丢失,徒步而行,想刘备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 , 哪里经得住如此身心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