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文献中又称邑考 。这个名字有什么奥妙呢?古人完整的记名,有字前名后的习惯 。比如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 , 纥是名 。其实就是孔纥 。所以伯邑考应该是字伯,名邑考 。邑不大可能是封地 。因为以封地为氏的话,就应该叫邑伯考了 。(当然也有可能字伯邑,名考)看到还有人说考是指先父,不可能用在名字里 。可是孔子的七世祖,就叫正考父 。
![姬昌的大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516264156-0.jpg)
文章插图
伯邑考是文王与太姒所生嫡长子,为何没有继位 , 有说是早死的,有说是文王不立长而立次子的 。但都没有可靠证据 。从《逸周书·世俘》的记载来看,武王灭商后在朝歌帅诸侯祭祀上帝配享列祖,从曾祖太王(公亶父),到太伯,王季,虞公 , 再到文王,邑考 。这说明武王承认长兄的政治地位,与先王同列 。且此时已死 。
先秦文献中没有出现过姬昌、姬发这种称呼,就是西伯昌、文王昌 , 小子发、武王发 。男子名前是不冠姓的,女子名后(个别名前)才加姓 。这是氏族制度发展到周代的特定形式 。姓氏有别,各有不同的用途 。
![姬昌的大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516262640-1.jpg)
文章插图
宋朝人总结说: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 。姓是家族渊源的追溯,一般是以上古氏族的发源地为姓 。《国语》说黄帝以姬水成 , 炎帝以姜水成,各以为姓 。因为同姓不婚,所以女子加姓,以标志通婚的范围 。
而氏是对家族社会政治地位的标志 。封国,采邑,官职,祖先的表字都可以为氏 。因为政治身份的多重性,所以个人和家族常会有多个氏 。比方说荀林父,家族源自荀国,在晋为大夫 , 荀林父为中行将 , 所以又称中行氏,此后又分化出知氏 。晋国的士氏又分化出随氏,范氏 。赵氏分化出邯郸氏 。所以周代的贵族至少有一个姓 , 一个或多个氏 。
![姬昌的大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5162C4L-2.jpg)
文章插图
【姬昌的大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王室,公室的王子王孙,公子公孙 , 未得分封时以国为氏,这时他们都有潜在的继承资格 。分封后则由国君命氏,算是从国君的家庭中分出去了 。从此同国君要严格论君臣关系 。比如鲁国的公子季友 , 可以叫鲁季友 。季是他的字,他的子孙以季为氏,称季孙某 , 不称鲁某 。
- 《竹书纪年》与《史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 载沣退休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 南坡之变后的元朝怎样的
- 星座查询 星座查询精准查询
- 非传染性疾病 较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
- 鸡缸杯的鉴定方法,揭秘鸡缸杯怎么鉴定真假
- 如何计算用电量 冰箱如何计算用电量
- 较新的法律法规 较新的法律法规在哪里查询
- 绿幽灵如何辨别真假,教大家绿幽灵的鉴别方法
- 汉武帝的丞相有什么特点 都有什么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