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孝公接管了秦国之后 , 眼看着其他诸侯国在自己面前是耀武扬威,心中别提有多愤懑 。当时的秦国地处于西部地区 , 与当时强大的魏国相比,简直就是一边陲小国 , 长期遭到了山东诸侯国的笑话 。秦孝公看到此情形,心中的奋发图强是日益加深 , 于是便颁布了《招贤令》,在天下寻求能够让秦国变强之人 。

文章插图
这时远在卫国的公孙鞅正好需要一个平台一展自己胸中的抱负,于是他从卫入秦 。上朝觐见孝公,以国为姓,称自己为卫鞅 。孝公与卫鞅一见如故,孝公欣赏卫鞅的才华 , 认定他正是能帮自己国家变强的人 。而卫鞅与孝公谈过之后,认定孝公是能坚定支持自己主张的明主 。因为卫鞅是法家的代表,所以他坚持的是以法治国,贵贱一视同仁 。在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元前359年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变法 。
历史教科书上我们看到的都是正面的,比如他奖励农耕,收贵族土地归国有,由国家重新分配土地,并且秦人获得土地的最重要一个方式就是军工 。无论贵贱只要战场上立得军工就能获得土地 。这以农业为主,战功为荣的国家价值观就确立起来了 。再加上合理的税租制度,让这个变得更加可行 。

文章插图
变法的制度是有了,但能不能实行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如何能让当时贵贱分明的百姓相信国家有实施这些制度的决心呢?卫鞅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城的南门竖立了一根大木头,告示称,有人能把木头搬运到北门就能得十金 。起初没人相信这个告示,怕是政府的骗局 。于是奖金又追加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个身强力壮的小伙站了出来,并按要求把木头扛到北门 。当士兵把五十金交给他的时候,他还有点不相信 。直到拿回家才终于相信这是真的 。就这样卫鞅靠着这个办法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变法守信的形象 。这为后续变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舆论基础 。
上面这些都是我们能在教科书上看到,秦国变得国富兵强的很大原因也是受益于上述法令措施 。卫鞅通过变法也确实让秦国兵强马壮,并且也因为功劳颇大,被孝公分封商地,号称商君,史称商鞅 。其实还有一些教科书上没有讲的法令对后世也有颇大影响 。

文章插图
1、尚刑罚商鞅变法另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尚刑罚,凡事都以刑罚解决 。它鼓吹轻罪要重罚,使民不敢犯罪 。让老百姓产生畏惧心是它的一个重要目的 。老百姓因畏惧而不敢做而不是因内心不想做而不做 。这其实给秦国统一后又灭亡埋下了隐患,当秦朝开始统一以后 , 严刑酷法其实已经不适应了 。但是国家法令这个机器不是你说停就能停下的,百姓经历过战乱之苦后 , 已经疲惫不堪,只想休养生息 。结果你还要死命压榨 。官逼民反,才有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

文章插图
2、轻教化而愚民众还有一项让人心生恐怖的重要的法令,那就是禁止有识之士去农村进行讲学教化 。他认为民众有了智慧就会难以管理 。只有让民众像牛羊一样任劳任怨,才有利于管理 。殊不知民众创造力是伟大的,这样其实大大地抑制了民众的创造力 。这一点是被后世经常诟病的 。他认为民众不如驴,民众要想专心耕种和作战,要蒙住眼睛和耳朵 , 甚至连嘴巴都要封住 。这样不仅封闭了民众的思想交流的通道,还减少了民众的直观感受 。如果我们现代人穿越到当时秦国,一定会感叹人活得还不如一头畜生 。
- 朱元璋为何要毒死徐达?真正历史可能会颠覆你的想象
- 光绪皇帝为什么不等慈禧死后,在大力推行维新变法
- 战国时期为什么只有秦国的变法最成功
- 如果没有家谱,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
- 历史上和珅真正的对手是谁
- 职场强人 职场强人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庞统之死的真正原因
- 中国真正的贵族有哪些?
- 诸葛亮北伐真正目的是什么?
- 五子良将张辽的真正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