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饰对于土族人民来说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象征 , 在他们的文化当中占有者很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土族妇女的头饰 , 种类非常的繁多 , 但是又非常的笨重 , 所以在干农活或是行走的时候很是不方便 。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土族的妇女就已经不在携带古老而笨重的头饰了 , 但是这些头饰却是土族璀璨文化的见证 。
![土族的古老头饰是怎样的?“扭达”又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54232F38-0.jpg)
文章插图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人民 , 特别注重服饰美 。现在土族妇女一般都把头发梳成两根长辫子 , 末梢相连垂在背后 , 还要拴上黑色或红色的丝绒或丝穗 , 然后再戴上彩色的圆形织锦绒毡帽 。在60多年前,土族妇女的头饰则要复杂的多 。那时他们把头饰称为扭达,由于不同的地方的妇女佩戴的头饰不同,所以扭达有八九种之多 。下面介绍几种有特色的招达 。
吐浑扭达也叫干粮头 。形状好似圆饼,上面镶嵌着五色珠串和海螺、海贝壳等 , 额前垂吊着许多束紫红色的丝穗 。吐浑扭达是最古老、最高贵的一种头饰 ,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土族贵族妇女的头饰 。佩戴这种扭达的地区范围很小,仅限于红崖子沟、土观村等几个村庄 。按当地的俗规,土观村的姑娘嫁到其他地方,她们仍然要佩戴吐浑扭达;其他村庄的姑娘嫁到土观村,则必须改戴吐浑扭达 。
![土族的古老头饰是怎样的?“扭达”又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542325430-1.png)
文章插图
佩戴吐浑扭达十分复杂,要将两块10厘米长、5厘米宽的长方形薄铜片,用丝线连在一起卡在两鬓间,将一个用牛尾或长发做的半月形卡子固定在脑后,然后戴上扭达,扣上银制碗状向斗,用银簪把向斗、扭达、发髻 , 紧紧地别在一起,背后还要挂两束红色棉线绳子,再戴上银制的大耳环和用海螺圆片做的大项链 , 整个装饰艳丽华贵 。
适格扭达因其形状好似一个大簸箕,所以也叫簸箕头 。从侧面看,这种头饰又像一个马鞍子的前半部 。佩戴适格扭达的地方比较广泛,在互助县城威远镇周围的妇女都佩戴适格扭达 。这种头饰先用当地产的一种柔软有弹性的草做成骨架,再用硬纸和粗布条粘糊后制成 。其正面贴上金银箔片 , 再粘上数层折叠起来的五色彩布条 , 周围镶嵌着一圈一圈的云片 , 边缘垂吊两层红黄两色的小丝穗,每层约20多条,额部垂吊着数十条10多厘米长的红丝穗 。
![土族的古老头饰是怎样的?“扭达”又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5423262X-2.jpg)
文章插图
【土族的古老头饰是怎样的?“扭达”又是什么?】捺仁扭达这种头饰最显眼的地方,是在脑后边向前竖起一根铜制的叉剑,所以也称其为三叉头 。这种头饰的背后有一个直径10多厘米的圆盘,盘是用贝壳、珊瑚、松石等小珠子串盘而成的,其上饰有铜管、铜片、瓷珠、丝穗等小物件,依土家族的习俗小物件多为美 。
加斯扭达这种扭达分铧尖头和马鞍撬两种,也叫大加斯扭达和小加斯扭达 。其上饰有长短不同的丝穗 。
![土族的古老头饰是怎样的?“扭达”又是什么?](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542324921-3.jpg)
文章插图
此外还有形似漏凹槽的雪古郎扭达、索布斗扭达等,据传古代土族妇女能征善战、驰骋疆?。?她们勇敢顽强,身披战袍十分俊美 。后来逐渐定居放牧,以至过渡到以农为主兼营畜牧业,妇女们便将战袍、头盔,甚至兵器装于头饰上,因此这些扭达异常华丽,好像是古代宫女的头饰 。
戴上扭达后 , 因为头饰和其他饰物太重,所以不能左顾右盼,只能连身子一起转过去,十分不方便 。妇女在转到操持家务和农业生产后,繁重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不再适宜身着古装,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青海省强行改变土族服饰,从此这些扭达便不在土族妇女中流行了 。那些各种各样的扭达,只有在研究土族民族发展史的博物馆中才能见到 。
- 历史上朱棣是如何对待朱权的
- 汉武帝让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目的是什么
- 仫佬族文化是怎样的?有何讲究?
- 武士彟三个女儿分别叫什么以及她们的身世
- 清朝为什么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蒙古问题
- 醋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 曹操为什么要把通敌的信件都烧毁
- 刘禅是装傻还是真傻
- 独具特色的藏族造纸技艺
- 新米节是什么节气?一个欢庆大丰收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