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北伐最大的敌人变成了司马懿,实际上正史中诸葛亮北伐之战并没有遇见过司马懿,两人根本就没有交手的机会 。其实司马懿在带兵方面的才能根本没办法和诸葛亮相比,如果两人真有交手恐怕历史将会被改写 。但在演义里司马懿成了最后的赢家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水陆并进” , 就和北伐一役有关 , 下面就来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 , 一起来看看吧 。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发生在北原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诸葛亮和王平 。原文如下:
懿唤诸将议曰:“孔明如此设施,其中有计:彼以取北原为名,顺水来烧浮桥,乱吾后,却攻吾前也 。”即传令与夏侯霸、夏侯威曰:“若听得北原发喊,便提兵于渭水南山之中,待蜀兵至击之 。”又令张虎、乐綝,引二千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桥北岸:“若蜀兵乘木筏顺水而来,可一齐射之,休令近桥 。”又传令郭淮、孙礼曰:“孔明来北原暗渡渭水,汝新立之营,人马不多,可尽伏于半路 。若蜀兵于午后渡水,黄昏时分,必来攻汝 。汝诈败而走,蜀兵必追 。汝等皆以弓弩射之 。吾水陆并进 。若蜀兵大至 , 只看吾指挥而击之 。”

文章插图
【水陆并进什么意思?】各处下令已毕,又令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引兵救应前营 。懿自引一军救北原 。却说孔明令魏延、马岱引兵渡渭水攻北原;令吴班、吴懿引木筏兵去烧浮桥;令王平、张嶷为前队 , 姜维、马忠为中队,廖化、张翼为后队:兵分三路,去攻渭水旱营……却被魏兵抄在背后,一声炮响,一齐杀来,火光冲天 。王平、张嶷引兵相迎,两军混战一场 。平、嶷二人奋力杀出,蜀兵折伤大半 。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败兵 , 约折了万余人 , 心中忧闷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 , 诸葛亮兵出祁山,企图在北原一带伏击司马懿 。不过,诸葛亮的这一计策被司马懿识破 。司马懿随即下令由张虎、郭淮、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在渭水一带埋伏 。战事打响后,王平、张嶷所部遭到司马懿大军痛击,伤亡惨重 , 只得突围而出 。战事结束后,诸葛亮清点人数,竟然损失了一万多人 。

文章插图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水陆并进”,意为水上陆上同时进兵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北原之战 , 在三国历史上的确发生过 。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从斜谷口进入曹魏雍州扶风郡一带 。此时 , 诸葛亮发现司马懿大军主力正在向渭水一带运动 , 随即以一部兵力立即向渭水北岸的北原地区进发,力争抢在司马懿前面攻占这个北岸的战略要地 。不料,诸葛亮的这一战术企图被一员曹魏将领一眼识破 。

文章插图
据《三国志?郭淮传》载,得知诸葛亮兵出斜谷口后 , 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立刻意识到北原将是诸葛亮争夺的目标 。该传称,郭淮对司马懿及其他曹魏将领表示:“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 , 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郭淮认为,如果诸葛亮抢先渡过渭水占领北原,就可以和北部山区的叛乱势力联合起来,切断通往陇西的道路,届时雍州地区到处战火弥漫 , 将会对曹魏军队非常不利 。因此,郭淮主张立即出兵坚持抢占北原 。最终,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意见,命令郭淮立即率部前往北原固守,防止诸葛亮大军的突袭 。
- 张绣为什么投降曹操
- 揭秘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分别是什么意思
- 关羽为什么戴的是绿帽子 为什么总是一身绿
- 掩面大哭什么意思?
- 一什么就什么造句 我什么一什么就什么造句
- 十大疾病 十大疾病包括什么病
- 欲速则不达下一句是什么?一起看才能得其精髓
- 五子登科是什么意思 足球五子登科是什么意思
- 妇科疾病有哪些症状 妇科疾病有哪些症状都是什么样子的
- 朽木不可雕也说的是谁?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