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味书屋,相信大家对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了 。所谓的三味书屋就是晚清时期绍兴府城内著名的私塾,也是当年鲁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位置 。三五书屋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 。那么这个三味书屋所谓的三味到底是指哪三味呢?
文章插图
【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1891年正月,12岁的鲁迅入三味书屋,跟随绍兴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先生学习 。多年后,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 , 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 , 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 , 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三味书屋上悬“三味书屋”匾额 。那么,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对此历来解释不一 , 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
文章插图
一说“三味书屋”原题“三余书屋”,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 。”意在勉励人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读书 。古时读书人多以此典自勉,苏轼对此也颇为赞赏,曾用“此生有味在三余”抒写自己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 。据说,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老先生借引苏轼的诗句 , 将“余”字改为“味”字 。
第二种说法最为普遍,认为“三味”属于典故:古人有“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 。醯 , 指醋 。醢,指鱼肉做成的酱 。醯醢泛指佐餐的调料 。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经、史以及诸子百家在文化构成中的等级、地位、功能、品位的界定 。
文章插图
第三种说法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 , 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诗书,味之太羹” , 意思是说经书像食物里的太羹 。太羹是指不加作料的原汁肉汤,是古代祭祀时用的食物 。因为经书最早、最为古朴,也最为重要 , 故比之为太羹 。“史为折俎”,意思是说史书是食物里的折俎 。折俎,即大块肉 。有以史正道、以史见道的意思 。“子为醯醢” , 是将诸子百家的书比喻为食物里的醯醢 。这三句话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是很好的精神食粮 。
文章插图
第四种解释是寿镜吾先生自己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曾与其父一同任教于三味书屋 。他对三味书屋这样解释道:“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 。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 , 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 。”按说 , 这种解释应该是“盖棺定论”了 。但寿镜吾先生唯一的孙子寿宇却不认同叔父这样的解释 。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
- 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 他的下场如何
- 三国中公孙瓒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 杨陵去哪玩 杨凌晚上玩的地方
- 产妇***有硬块 产妇***有硬块是什么原因
- 康熙继位后如何对待自己兄弟的
- 古人说的“男不摸头,女不摸腰”其中真正的含义是指什么?
- 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 划拳中所说的“五魁首,六六顺”到底是什么意思?有着什么讲究?
- 关于社会主义法律的信息
- 美妆行业的发展趋势 美妆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