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如土色典故出处介绍

【面如土色典故出处介绍】刘焉去世后 , 刘璋继任益州牧,不过刘璋生性多疑,而且性格懦弱 , 不知道应该和谁交友和谁为敌 。本想引入刘备帮他一起对抗曹操 , 结果却是引狼入室,导致丢了益州 。其实刘备早就对益州动了歪脑筋,和法正里应外合,选择了一个最恰当的时机反攻刘璋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面如土色”,就和刘璋丢益州有关 , 当时刘璋手上少说也有3万兵力,为什么就这样轻易投降了呢?

面如土色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发生在刘备围困成都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璋、马超、董和与谯周 。原文如下:
却说败兵回到益州,报刘璋 。璋大惊,闭门不出 。人报城北马超救兵到,刘璋方敢登城望之 。见马超、马岱立于城下,大叫:“请刘季玉答话 。”刘璋在城上问之 。超在马上以鞭指曰:“吾本领张鲁兵来救益州,谁想张鲁听信杨松谗言,反欲害我 。今已归降刘皇叔 。公可纳士拜降 , 免致生灵受苦 。如或执迷,吾先攻城矣!”刘璋惊得面如土色,气倒于城上 。众官救醒 。璋曰:“吾之不明,悔之何及!不若开门投降,以救满城百姓 。”
面如土色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董和曰:“城中尚有兵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刘璋曰:“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 , 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 。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 。”众人闻之,皆堕泪 。忽一人进曰:“主公之言 , 正合天意 。”视之 , 乃巴西西充国人也,姓谯名周 , 字允南 。此人素晓天文 。璋问之,周曰:“某夜观乾象,见群星聚于蜀郡;其大星光如皓月,乃帝王之象也 。况一载之前 , 小儿谣云: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 。此乃预兆 。不可逆天道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 , 经过数年激战 , 刘备连克多地 , 对成都展开围困 。此时 , 刘璋派人向汉中张鲁求援,张鲁令马超率部进入益州与刘备交锋 。不过 , 诸葛亮运筹帷幄 , 令马超与张鲁反目 , 马超也随即归顺了刘备 。当马超率部兵临成都城下时 , 刘璋万念俱灰,没过几天便开城投降 。
面如土色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刘璋得知马超归顺刘备后的反应,叫做“面如土色” ,  意为脸失去了平常的润色,形容惊恐至极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太平广记·二五七·封舜卿》中的“封顾之,面如土色 , 率无一词,惭恨而返 。”
刘璋为何得知马超归顺刘备便开城投降呢?答案非常简单 。在小说当中,刘璋自己的军队大都被刘备歼灭,所剩军队也困守在成都城内 , 迟早会被刘备歼灭 。此时,马超所代表的张鲁集团成了刘璋唯一的指望 。只有借助马超的力量,刘璋才能对刘备进行内外夹击以解成都之围 。而马超归顺刘备,显然粉碎了刘璋最后的一丝幻想 , 刘璋也就只能投降了 。
面如土色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说完了小说情节,再来说说历史真相 。小说中的这一描述与历史记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便是当马超出现在成都城下 , 刘璋很快开城投降 。这一史料出现在《三国志·马超传》中 , 原文是这样:“,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 。先主遣人迎超 , 超将兵径到城下 。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