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稷曾因为自己擅作主张,导致街亭失守,最后被诸葛亮处以军令状 。实际上马稷在街亭犯下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他作为防守一方竟然选择远离水源,在山上驻扎 。等张郃带兵切断马稷取水的道路后,又迟迟犹豫不敢进攻抢回水源,导致最后兵败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徒有虚名”,说的就是马稷,可能还有很多小伙伴不知道这背后的典故如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
![徒有虚名什么意思?](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P5155535-0.jpg)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发生在街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马谡、张郃与王平 。原文如下:
(司马懿)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 。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 。”懿笑曰:“徒有虚名 , 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 , 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懿乃命张郃引一军,挡住王平来路……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 。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 。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 , 甚是严整 。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 。
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 。谡大怒,自杀二将 。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 。魏兵端然不动 。蜀兵又退上山去 。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 , 只得退去 。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 。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 。马谡禁止不住 。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 , 山上蜀兵愈乱 。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 。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 。背后张郃引兵追来 。
![徒有虚名什么意思?](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P51554U-1.jpg)
文章插图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马谡奉命镇守街亭 , 却违背诸葛亮的战前嘱咐,不在山下扎营,而将主力部署在南山上,这一致命弱点被司马懿抓住 。司马懿以重兵包围南山 , 切断水源,令马谡大军不战自乱 。王平前来支援,又被张郃杀败 。此后,司马懿发动总攻,马谡溃不成军 , 仓皇而逃 。王平与魏延一起领兵想夺取街亭 , 又陷入曹军重围 。无奈之下,两人只得放弃原定计划,向阳平关撤退 。至此,街亭之战宣告结束 。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司马懿口中的“徒有虚名”,意为空有名望,但没有真正的本事 , 比喻有名无实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北齐书?李元忠传》中的“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 。”
![徒有虚名什么意思?](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0P5151A1-2.jpg)
文章插图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马谡失街亭的故事情节,与历史记载颇为相似 。据《三国志?王平传》再:“建兴六年 , 属参军马谡先锋 。谡舍水上山 , 举措烦扰 , 平连规谏谡 , 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三国志?张郃传》称:“诸葛亮出祁山 。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 , 拒亮将马谡于街亭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从这两段记载来看 , 马谡之败的确与占据南山有着直接关系,导致水源被切断,最终参与惨败 。
不过 , 与历史记载相比,小说中的这段情节有两个地方属于作者的虚构,并非真实的历史 。首先是指挥街亭之战的曹魏将领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郃 。《三国志?张郃传》载:“郃绝其汲道 , 击,大破之 。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另据《晋书?宣帝纪》载,此时的司马懿正在宛城都督荆州和豫州军事,并未参加街亭之战 。之所以这么设计的原因,我之前在文章中提过 , 是为了给诸葛亮找个势均力敌的对手 。
- 开封为什么叫东京汴梁?
- 汴梁为什么叫东京?
- 悔之晚矣什么意思?
- 两虎相斗什么意思?
- 百家姓里面为什么没有“肖”姓?
- 董狐直笔是什么意思
- 摩羯的特点 摩羯的特点是什么
- 苏武与匈奴女子生的儿子叫什么
- 什么美妆app好用 美妆app软件有哪些
- 张大千擅长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