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三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明朝历史上,朱瞻墡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 , 他是明仁宗第五个儿子 , 明宣宗朱瞻基亲弟弟 。朱瞻墡比较的长寿,他一生经历了六位皇帝,其实在这期间朱瞻墡也有机会称帝 , 但却三次错失皇位 。朱瞻墡为人本分,守礼法,在王爷中的评价很高 , 有一代“贤王”之称 。今天准备借此机会 , 跟大家讲讲有关朱瞻墡的故事,看看他到底是如何跟皇位擦肩而过的 。

朱瞻墡三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文章插图
1、两任监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瞻墡被册封为襄王,但并未就藩封国 。成祖晏驾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亦驾崩,当时太子正以监国身份留守陪都南京 。仁宗突然驾崩 , 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蠢蠢欲动,皇位更替之际,政局动荡的因素一触即发 。
明廷为了防止意外,特别是汉、赵二王早有抢班夺权之心,便封锁仁宗死讯,迅速派人南下迎接太子朱瞻基北上继位 。张太后为了预防万一,又密令襄王监国,由户部尚书夏元吉辅佐,一时之间,南北两京竟有两位监国 。而襄王朱瞻墡 , 更是明朝首次以藩王身份成为监国 。
宣宗继位后,襄王又居守北京 。宣德元年(1425年),汉王朱高煦在青州起兵叛乱,宣宗亲征平叛,命襄王朱瞻墡、郑王朱瞻埈居守,位同监国,但大小事需有留京诸臣共同商议,因此二王居守权力有限,不能和太子监国相比比 。
襄王朱瞻墡两任监国 , 都是因为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虽然时间不长,其权力并不大,影响力也很有限 , 但毕竟是明朝首次以藩王监国,这体现出了宣宗对这个弟弟的重视,也能看出朱瞻墡还是有一定处理政务能力的 。
朱瞻墡三次与皇位擦肩而过

文章插图
2、三失皇位襄王朱瞻墡于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长沙府,远离了政治中心,这位王爷总算是可以放松下过自己的藩邸生活了 。
但平静日子没过几年 , 宣德十年(1435年)却传来了宣宗驾崩的消息,宣宗当时才不过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如此匆忙驾崩 , 一下子又把远在长沙府得襄王推到了风口浪尖 。
由于皇太子朱祁镇当时才九岁,根本没有能力治理国政,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朝臣倾向于迎立襄王朱瞻墡为帝,毕竟宣宗生前对这个弟弟还是很肯定的,又因为有过两次监国的经验,且又是仁宗嫡子,于情于理,都符合当皇帝的要求 。
不过还没等朱瞻墡作出表态,张太后便把群臣召集到乾清宫,厉声驳斥要立襄王为帝的谣言 , 当众宣布皇太子朱祁镇继位为帝,就这样 , 朱瞻墡第一次错失皇位 。
明英宗长大以后,对越王、襄王这两位亲伯父很是礼遇,各种封赏不断,襄王对于侄儿的礼遇很是满足,一门心思在长沙府过他的逍遥王爷生活 。然而不靠谱皇帝明英宗在位没几年 , 却捅出了个大篓子,差点将大明王朝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 。
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怂恿下 , 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军队的包围埋伏,20万精锐明军损失殆尽,英宗自己也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 。消息传至京师,举朝震骇,人心惶惶 。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太子朱见深当时才两岁,不过是个还在襁褓中的小孩 , 自然难以承担扶危去难得重任 。而襄王朱瞻墡在诸藩王中年龄最长,又是宣宗的胞弟,且有“贤明”的名声,是很理想的皇帝人选 。孙太后遂有意立朱瞻墡为帝 , 命人取来襄王金符,欲召襄王入宫继承皇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