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不血刃典故出处介绍

【军不血刃典故出处介绍】诸葛亮在决定北伐后,刘禅也是为诸葛亮助威从而发布了一道诏书 。当然刘禅还是非常相信诸葛亮的能力的,所以对北伐一事充满了信心,对于刘禅来说如果是诸葛亮都做不到的事,可能整个蜀国上下也没人能做到了 。但刘禅的确有些过于乐观,北伐之路非常艰难 , 加上诸葛亮又正好碰上了司马懿,导致局势更加迷茫了 。这次为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军不血刃”,就出自刘禅的这封诏书 , 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 。

军不血刃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诸葛亮集》,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主人公是刘禅 。原文如下:
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今旍麾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 。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 , 封宠大?。饔衅废?。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逆顺之数,来诣降者,皆原除之 。昔辅果绝亲于智氏,而蒙全宗之福 , 微子去殷,项伯归汉,皆受茅土之庆 。此前世之明验也 。若其迷沈不反,将助乱人,不式王命 , 戮及妻孥,罔有攸赦 。
军不血刃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大凡王者之师,只有正义的征讨而无战场的厮杀 。既威严而又仁义,是没有谁能够抗拒的 。所以在鸣条那次战役中,成汤的军队非常容易就取得了战败夏桀的胜利;周武王在牧野与纣王决战,也很快使得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 。
军不血刃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如此北伐大军即将开战 , 所到之处也不会好战不止 。对待那些能够抛弃邪恶、归顺正义、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迎接王师的,要按照我朝的法度,给予不同等级的封赏 。至于曹魏的嫡亲或旁系,又能认清形势前来投降的 , 都可以得到宽恕并授予官职 。从前辅果同智氏断绝亲戚关系 , 因而宗族得到保全;微子离开殷商,项伯归顺刘邦,都得到了封侯的赏赐 。这些都是以前弃暗投明、得到赏赐的明显事例 。如果知错不改,继续帮助乱贼,不遵从我朝的神谕,便会祸及妻儿老小 , 不会有上述的宽赦 。
军不血刃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军不血刃”,意为军队未经血战就取得了胜利,后来多比喻军队能够以德服人 。这句成语与“兵不血刃”的意思非常类似 。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前夕 。后主刘禅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颁布诏书,吹响了北伐的号角 。在这份诏书中 , 刘禅坚信北伐大军一定会进展顺利、军不血刃,很快便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还对招降纳叛做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 。这当然是鼓舞人心之举 。不过很可惜 , 无论是刘禅还是诸葛亮看来都高估了形势,第二年诸葛亮发动的“一出祁山”之战以北伐大军的惨败而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