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年并不会带兵打仗,但皇帝交给他的任务也不能拒绝,所以每次只能靠速度取胜,便有了兵贵神速的故事 。这次类似的事情在司马师身上也放生了,不过司马师带兵的经验明显比司马懿高出不少,面对叛乱也能快速做出应对之策 。不过当时司马师的眼伤还比较严重 , 为了平定叛臣也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倍道兼行” , 背后的典故故事就和司马师有关,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晋书?景帝纪》,时间是在曹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主人公是司马师 。原文如下:
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举兵作乱,矫太后令移檄郡国,为坛盟于西门之外,各遣子四人质于吴以请救 。二月,俭、钦帅众六万,渡淮而西 。帝会公卿谋征讨计 , 朝议多谓可遣诸将击之,王肃及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帝自行 。戊午,帝统中军步骑十余万以征之 。倍道兼行,召三方兵,大会于陈许之郊 。
文章插图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作乱,假借皇太后的旨意在各郡国中传送檄文,并在西门外设立祭坛盟誓 , 又各自派儿子共四人前往东吴作为人质,请求东吴派兵协助 。同年二年,毌丘俭和文钦率领六万人马,渡过淮河向西进军 。
【倍道兼行什么意思?】司马师召集公卿大臣商讨对策,不少大臣认为可以派遣其他将领率部出征,而王肃及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却劝司马师亲自出征 。戊午,司马师统率中军步骑总计十余万人前去征讨,每天加倍行进,一天走两天的路程 。同时 , 司马师又召集三方的军队,大规模汇集在陈许的郊野一带 。
文章插图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倍道兼行”,意为每天加倍行进,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形容加速疾行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孙子?军争》中的“日夜不处 ,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 则擒三将军 。”
这则成语故事介绍的是曹魏中后期“淮南三叛”中的一个小插曲 。时任曹魏镇东大将军的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在淮南一带起兵叛乱 。当时,控制曹魏大权的司马师刚刚割掉眼部的肿瘤,身体极度虚弱,使得一些人对前景感到担忧 。不少人建议另派大将征讨 。而王肃、傅嘏、钟会等人却力劝司马师带兵亲征 。
文章插图
最终,司马师亲自率部出征 , 终于平定了此次叛乱 。不过,司马师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由于战事异常激烈,司马师眼疾复发,战后不久便因病去世 。
- 清朝妃子侍寝为什么要裹着被子
- 佛教中指的善恶有报具体是指的什么?
- 中国民间故事,猫儿桥的传说是什么?
- 胡同的来历是怎样的?什么时候出现的?
- 北京最美的四合院究竟美在什么地方?有着什么特点?
- 天地会是什么组织 至今还存在吗
- 李贺为什么叫诗鬼 一位奇才短暂的一生
- 巨蟹男 巨蟹男和什么星座较配
- 四合院的特点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特色?
- 明朝为什么有16个皇帝却只有13座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