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虽然群雄突起,但真正有实力的军阀却不多,大多都是靠虚张声势或者手上的兵力犹如一盘散沙 。公孙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 早年赵云就是投靠了公孙瓒,后来隐居了七年有加入刘备,公孙瓒的实际兵力并不是很强,早期面对其他军阀被打的节节败退 。就连他自己都认为要拿下这片土地实在太难 , 而且就连守住自己的阵地都一场艰苦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指麾而定”就同公孙瓒有关 , 一起来看看背后的故事吧 。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公孙瓒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主人公是公孙瓒 。原文如下:
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州兵欲报瓒,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共推柔为乌丸司马 。柔招诱乌丸、鲜卑,得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 , 大破之,斩丹 。袁绍又遣曲义及虞子和,将兵与辅合击瓒 。
瓒军数败 , 乃走还易京固守 。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 , 皆高五六丈 , 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 。瓒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 。兵法,百楼不攻 。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 , 足知天下之事矣 。”欲以此弊绍 。绍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
文章插图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刘虞的从事、渔阳人鲜于辅、齐周和骑都尉鲜于银等人,打算率领幽州的兵马为刘虞报仇,因为燕国人阎柔在当地很有威望 , 便共同推举他为乌丸司马 。阎柔召集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骑兵及汉族士兵数万人,与公孙瓒手下的渔阳太守邹丹在潞河以北展开激战,大败对手,斩杀邹丹 。此后 , 袁绍又派麹义及刘虞的儿子刘和率兵与鲜于辅联合进攻公孙瓒 。
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坚守 。他在易河边挖了十余道战壕,又在战壕内修建了高达五六丈的大土山 , 山上筑有营垒和楼观 。其中最大的一座土山高达十余丈,公孙瓒居住其中,又囤积了粮草三百万斛 。
公孙瓒表示:“以前我平定天下非常容易,现在看来这并非我公孙瓒可以左右的 。倒不如休兵罢战,从事农业、积蓄粮食 。兵法上说,有百重楼观的城池是无法攻破的 。如今我有楼观千重,待我吃尽这里的所有粮食,就能够看清楚天下大势了 。”公孙瓒想以此将袁绍拖垮 。但袁绍不为所动,派遣将领继续发动进攻 , 连续攻打了数年都未能将其攻破 。
文章插图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公孙瓒口中的“指麾而定”,意为一经安排调遣,局势就立刻可以平定,比喻作战不费气力便可取得胜利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语出《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 , 天下指麾则定矣 。”
汉末天下大乱,除了董卓集团之外 , 实力最为强劲的就算是占据幽州的公孙瓒集团了 。公孙瓒常年在东北边陲与外族交锋,作战经验丰富 , 手下又有闻名天下的白马义从 , 其骑兵实力称得上天下第一 。公孙瓒最鼎盛时期,袁绍远非他的对手 。不过,自从界桥之战失利后,公孙瓒的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
文章插图
【指麾而定典故出处介绍】
- 跼蹐不安典故出处介绍
- 壮士断腕典故出处介绍
- 孜孜不倦什么意思?孜孜不倦典故出处介绍
- 育精养神典故出处介绍
- 身不由己典故出处介绍
- 罪盈恶大典故出处介绍
- 垂堂之戒典故出处介绍
- 万死不辞典故出处介绍
- 直言正色典故出处介绍
- 中郎传业典故出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