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斗千里典故出处介绍

曹操在和袁绍决战时,已经把周边对自己有威胁的势力都给消除了 。只不过这时孙策在江东刚好崛起,所以曹操只能暂且拉拢孙策,不让自己两面受敌 。但郭嘉却早早看出孙策不会对曹操造成威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孙策虽然在江东打下基础,但民间威望还不够,这时候贸然发动战争肯定就不得民心了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转斗千里”就和孙策还有曹操有关 , 一起来看看这次的故事是怎样的吧 。

转斗千里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郭嘉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主人公是郭嘉 。原文如下: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 。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策临江未济 , 果为许贡客所杀 。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孙策转战千里 , 长途奔袭,终于完全占据了江东地区 。听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地区相持不下 , 准备渡过长江北上袭击许昌 。将领们听说此事后都非常惊恐,唯有郭嘉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了江东,他所杀的人都是些得到众人拥护的英雄豪杰 。但孙策为人轻率而缺少防备,虽然有百万大军,但就像一个人单独行走在中原一样 。加入有刺客出现,一个人就足以要了他的命 。以我看来,他必然死于匹夫之手 。”后来孙策带兵来到江边,尚未渡江就被许贡的门客刺杀 。
转斗千里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本文要说的三国成语,便是郭嘉口中的“转斗千里”,意为长途辗转作战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这句成语中的“斗”是作战的意思 。
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定中原霸主地位的官渡之战 。为了准备这场大战,曹操花了数年时间先后歼灭了吕布,击败了刘备和张绣,为的是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 。而对于刚刚崛起的孙策集团,曹操采取的则是拉拢的政策,目的就是为了避遭受两线夹击 。
转斗千里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不过,志在天下的孙策雄心勃勃,听说官渡之战打响后 , 立即组织军队,准备渡过长江偷袭许昌,此举自然令曹军将领非常恐慌 。这时候郭嘉的这番话就非常关键 。他认为孙策不可能对曹操造成伤害,原因在于他“轻而无备”,很容易被此刻所杀 。没过多久,孙策果然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 , 之中不治而亡 。
【转斗千里典故出处介绍】郭嘉的预测与孙策的背刺仅仅是巧合还是必然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前曾经谈过,并非是巧合,这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是陈登 。他不仅多次联络与孙策为敌的江东豪杰,同时也与孙策发生过数次武装冲突 。极有可能就是他暗中策划,才出现了孙策被刺事件 。而郭嘉事先对于此事有所了解,故此才会作出“(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的预测 。
转斗千里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