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合取容典故出处介绍

东吴算是三国中国力第二强的国家,但东吴也有过一次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 。东吴朝内有很多大臣建议孙权向曹操投降 , 如果这时候孙权选择投降那就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势了 。好在周瑜和鲁肃非常坚定的要孙权抗曹,最后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上大败曹操,为三国局势打下了基础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偷合取容”就来自于东吴,当时东吴政权的元老级人物张昭渐渐不受诉孙权重用 , 就是因为他的理念和孙权发生了分歧 。

偷合取容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张昭传》,时间是在孙权称帝之后,主人公是江东老臣张昭 。原文如下:
昭每朝见 , 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 , 中不进见 。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 , 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 。昭避席谢,权跪止之 。昭坐定 , 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 , 而以陛下属老臣 , 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 , 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 , 得奉帷幄 。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 。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 , 此臣所不能也 。”权辞谢焉 。
偷合取容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张昭每次上朝议事 , 言辞都非常激烈,一脸正气,又常常因为直言而违背了孙权的意愿,孙权一度不让他上朝 。后来蜀国派遣使者来到东吴,极力称赞蜀国的德政,东吴群臣都说不过他 。孙权叹息道:“如果张公在坐,蜀国使者即使不被他折服,也会感到垂头丧气 , 怎么敢在朝堂上自卖自夸呢?”第二天,孙权派中使前去探望张昭,并将他招至宫中见面 。两人见面后 , 张昭离席谢罪,孙权予以阻止 。
张昭坐下之后,抬起头来对孙权说道:“当年太后、桓王没有将老臣托付给陛下 , 而是将陛下托付给老臣,从此我就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极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我死了之后有可以被人所称道的地方 。由于我考虑事情不周,目光短浅,违背了陛下的意愿 , 自以为会从此受到冷落而沉沦,不敢再企望能得到陛下的召见和重用 。但我的内心深处还是想为国家做事,尽忠报国 , 至死方休 。如果想让我改变这一初衷,为了讨好取悦他人而窃取荣华富贵,这是我绝对做不到的 。”孙权连连称谢 。
偷合取容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 , 便是张昭口中的“偷荣取容”,意为为了讨好取悦他人而窃取荣华富贵 。这也是张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张昭是东吴帝国的开国元老,在孙策时期及孙权早年都深受重用 。为何在赤壁之战之后张昭的地位却日益下降呢?这里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张昭曾经在如何应对曹操的问题上犯过大错 , 他极力主张归顺曹操,这与孙权“鼎足三分”的思路差别巨大 。故此,孙权对张昭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 。
偷合取容典故出处介绍

文章插图
【偷合取容典故出处介绍】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个原因之外 , 张昭为人处世还有一个特点令孙权非常不满 。孙权掌权之初,年仅十九岁,经验不足 , 需要张昭这样的老臣辅佐和指点 。但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增强,孙权也慢慢地成熟起来,有了自己的治国思路 。但张昭却一直将孙权当成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总是摆出一副托孤重臣的嘴脸,总是不断提醒孙权自己的重要性 , 说话经常不顾场合,让孙权下不了台,这也让孙权非常的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