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曹丕和曹操的性格还是有很多不同点的 , 曹丕不像曹操那么自负而且杀戮成性,相反曹丕非常善于谏言,而且还能像大臣们表达自己的歉意,这点就要比曹操好太多了 。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成语“迷而知反”背景故事就是曹丕的一次反省 , 当时曹丕要出兵讨伐东吴,但最后却无功而返,期间在书写诏书的时候就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吧 。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14452C28-0.jpg)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王朗传》注引《魏书》,时间是在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主人公为曹丕 。原文如下:
车驾既还,诏三公曰:“三世为将 , 道家所忌 。穷兵黩武,古有成戒 。况连年水旱,士民损耗 , 而功作倍于前,劳役兼于昔,进不灭贼,退不和民 。夫屋漏在上 , 知之在下 , 然迷而知反,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今将休息,栖备高山,沉权九渊,割除摈弃,投之画外 。车驾当以今月中旬到谯 , 淮、汉众军,亦各还反,不腊西归矣 。”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1445240V-1.jpg)
文章插图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撤退之后,下诏对三公说:“三代为武将 , 就成为道家所厌恶的人了 。好战不休 , 古代就有完整的戒规 。况且连续几年的水灾旱灾,人口减少很多,但征讨之事却多于以前,劳役之重超过以往 , 出兵不能歼灭敌人,退兵不能使百姓安定 。屋漏在房顶,淋雨在屋内,然而发觉自己犯了错误 , 知道改正,还可以称之为没有过错 。现在将来停止征讨,让刘备安身高山,让孙权隐没九渊,将征讨之事暂时搁置起来 。军队应当在这个月的中旬到达谯县,在淮水、汉水一带的军队也将各自返回,不能在此举行腊祭就要西归了 。”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1445255E-2.jpg)
文章插图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丕在诏书中所说的“迷而知反”,意为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这也是由曹丕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2/1144524207-3.jpg)
文章插图
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 , 曹魏与东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曹丕决定兴兵讨伐东吴 。此举遭到包括王朗在内的众多曹魏大臣反对 。《三国志?王朗传》载,王朗不仅曹丕不宜亲征,而且应该“宜敕别征诸将 , 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 。外曜烈威,内广耕稼,使泊然若山 , 澹然若渊,势不可动,计不可测 。”不过,王朗及众多大臣的意见被曹丕拒绝,曹丕执意而行,轻率出兵 , 最终无功而返 , 陷入别动,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军 。大军回撤之际,曹丕向三公发布诏书,解释此次撤军的原因 。非常有趣的是 , 这一次曹丕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用“迷而知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
- 李治靠什么得到皇位
- 谢再兴为什么背叛朱元璋
- 化妆水是什么 sk的化妆水是什么
- 明朝为什么没有控制西域
- 庙胜之策是什么意思?
- 势如破竹什么意思?
- 春寒料峭是什么意思 春寒料峭是什么意思?
- 南州冠冕什么意思?
- 秦朝的建立有哪些隐患 为什么会快速走向衰亡
- 疲于奔命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