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里,为何只有张之洞善终?

虽然说清朝在很多人眼里,都是落后腐朽的代名词 , 但清朝也是经历过发展、没落、中兴等等过程的,而清朝历史上就有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虽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最为人所认可的还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四个人了 。而这四个人当中,最后也只有张之洞最后得到了善终,这又是为什么呢?其他三人的结局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

晚清四大名臣里,为何只有张之洞善终?

文章插图
1、张之洞是怎么死的清廷眼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势力愈来愈大 , 为了维护其统治,拉拢资产阶级,欺骗全国人民 , 便声称“预备立宪”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 。第二年宣布官制改革,编纂宪法大纲 。对于“预备立宪”,一开始,张之洞听到一些风声,感到惊讶,等到五大臣回国到上海,征求他意见时,他回电说:“立宪事关重大,如将来奉旨命各省议奏,自当竭其管蠡之知,详晰上陈,此时实不敢妄参末议 。”态度暧昧 。他对外官改制更持反对态度,认为“若果行之,天下立时大乱”,还说:“事关二百余年典章,二十一省治理,岂可不详慎参酌,何以急不能待,必欲草草尔定案耶?”清廷通过官制改革,欲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官吏的权力,便把当时地方督抚中权力最大的袁世凯和张之洞调到北京 。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溥仪继位,改年号宣统 。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满族亲贵乘机集权,排斥汉官 。袁世凯是当时权势显赫的汉族大官僚,加上戊戌变法时出卖光绪帝,为载沣等皇族亲贵所忌恨 。于是,载沣等密谋杀袁 。对此,张之洞表示反对,认为“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 。
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清廷以袁世凯患“足疾”为名 , 让他回河南养疴 。六月,张之洞病重 。八月二十一日(1909年10月4日),奏请开去各项差缺,同日在白米斜街寓所(今北京西城区什刹海湖畔白米斜街11号院)去世 。八月二十三日(10月6日),清廷谥以“文襄” 。
晚清四大名臣里,为何只有张之洞善终?

文章插图
2、张之洞为何没有获得爵位【晚清四大名臣里,为何只有张之洞善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都有爵位,只有张之洞生前、死后都没有获得爵位 。这是因为 , 张之洞没有立过战功 。清朝时期 , 朝廷对爵位赏赐管理得非常严格 。对于汉人来说 , 只有参加过战争、获得过战功的文臣武将,才有机会获得爵位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3 人都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经历过生死考验,且立下有目共睹的战功,这才得到清廷的封爵 。
我们来看一下张之洞的简历,发现他多次与战争擦肩而过 。
张之洞生于1837年9月,1863年考中进士,在殿试中考得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这期间,中国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张之洞年纪太小,没有参加这3场战争 。
从1863年到1880年,张之洞当了17年京官 。在这期间,中国进入一段较长时期的和平时期(平定捻军和收复新疆规模较小) 。张之洞作为“清流”里的后起之秀,在朝廷里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经常对时政发表犀利的观点,逐渐进入慈禧太后的视野 。
1881年,慈禧太后任命张之洞为山西巡抚 。这是张之洞第一次担任封疆大吏 。从1881年到1884年,张之洞一共当了3年山西巡抚 。在最后一年任期内 , 发生了著名的中法战争 。
中法战争主要发生在越南北部以及中国东南沿海 , 与山西巡抚张之洞本无半点关系 。由于张之洞力主抗战 , 被清廷从山西巡抚任上调任两广总督,督战中法战争 。不过,张之洞所驻守的广州 , 与中法战争前线尚有很远的距离,张之洞没有到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机会,与这场战争擦肩而过 。另外,对于清廷来说,中法战争是“不败之败” , 颜面尽失,当然不可能在战后来论功行赏 。因此,张之洞不可能从中法战争里获得封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