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不死蜀国会灭亡吗

在《三国演义》中 , 魏延和诸葛亮似乎是八字不合 。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但诸葛亮因谨慎所以并没有采取 。后来诸葛亮在帐内向天祈祷希望可以延长寿命,结果魏延此时进帐,正好打翻了主灯,导致诸葛亮的祈祷失效 。诸葛亮临终前告诉杨仪 , 魏延恐有反骨,要谨慎对待,还把兵权交给了他 。但魏延其实并没有反心,为什么诸葛亮就是不能信任魏延呢?

魏延不死蜀国会灭亡吗

文章插图
1、魏延之死的“阴谋”与逻辑悖论【魏延不死蜀国会灭亡吗】先看看《三国演义》——毕竟,关于“三国” , 《三国演义》小说以及基于这部小说的、各种艺术形式所表达、传播的故事们,比其实很可能更权威、更“写实”的史籍,更为国人熟悉、认同——《三国演义》讲到,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六出祁山)途中病重 , 兵至五丈原病逝,临终交代,魏延是危险人物,他在世时尚可掌控,一旦他辞世而去,该人谋反可能性极大……
于是安排了一个有“触发条件”的“秘密剪除计划”,暗中的受命人是当时也可算“中坚”的将领马岱;结果,诸葛亮死后,魏延的确表现出了“谋反”意图 , 并“触发”了诸葛亮生前预设,启动了针对他的“决定性措施” , 稀里糊涂送了性命 。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死后魏延叛逆的描述,绘声绘色,乍看合情合理、如身临其境,还最后强化了一把诸葛亮的料事如神、虽死犹生 。可如果抛开对诸葛亮的“迷信式崇拜”(国人品读“三国”者多极难做到这一点),再前前后后细看看、多想想,“诱导”、“阴杀”,就森冷冷、血淋淋地扑面而来了!某种意义上 , 都可以认为,担得起“有勇有谋”之誉的一代骁将魏延,是死于诸葛亮的“阴谋” 。
作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头排”将领,魏延的“反骨”、“叛逆之心”如果足够“坚定”,恐怕落不到让以为是小伙伴的马岱从背后一刀斩杀的下场 。关于此,只要懂点儿古代军事,从《三国演义》103~105回相关描述中,就不难看出 。
反过来说,假设魏延“反心”不太坚定,甚至基本还谈不上就有背叛蜀汉(是“蜀汉”,不是诸葛亮)的意图,那又为什么要苦心孤诣设计杀掉他呢?
笔者认为 , 这个可谓“逻辑悖论”问题的根子 , 就在于诸葛亮的“背面” 。
魏延不死蜀国会灭亡吗

文章插图
2、有一种“不忠”叫“我觉得你不忠”魏延、字文长 , 在“三国”这出大戏里,最早的“出场角色”,是长沙守将 。
长沙作为当时的一个“郡”,是东吴基业开创者孙坚(字“文台”)的大本营(孙坚“起事”时任长沙太守) 。后来,随着孙坚之死,长沙落在了东吴势力范围的边缘,太守韩玄仗着有黄忠(字“汉升”)、魏延等勇将护佑,偏安一隅,在东吴和盘踞荆州的刘备集团之间的夹缝中求存,成了一股小的割据势力 。刘备接受诸葛亮提议,决定攻取包括长沙在内的几个郡,以对荆州形成“战略拱卫”之势,于是就有了一段著名的“战长沙”故事 。
故事大致说:刘备派了最得力也相当信任(不是“最信任”)的将领关羽(关公、字“云长”)领精兵攻打长沙 。号称“功盖华夏”、无往不利的关老爷,居然拿不下比他年长不老少、当时绝对已算是老人的黄忠 。二人你来我往打了几轮 , 竟有了惺惺相惜之意 。关羽好胜又重义,使“拖刀计”擒了老黄忠,又觉赢得不够光彩,另也想“争取”这员厉害而“讲究”的老将,于是将其释回,以期“感化” 。结果,老黄忠遭自家主公、长沙太守韩玄猜忌,险些被杀 。魏延不满韩玄 , 奋起将其杀死 , 解救黄忠,鼓动黄忠投奔刘备,献出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