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网络图片)
“赵氏孤儿”故事发源于以襄汾为中心的晋南地区 , 随着赵氏家族政治中心的北移传播至忻州 , 在民间信仰的推动下辐射至盂县藏山等地 。 “忠义”精神是赵氏孤儿传说的“大主题” , 三地在凸显这一精神的同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主题” , 即晋南以褒扬赵盾为核心的祖先崇拜、忻州以赞颂程婴为中心的家国意识、盂县藏山以崇信赵武为雨神的民间情怀 。 明末冯梦龙编撰、清人蔡元放修订的《东周列国志》一书将“赵氏孤儿”同藏山紧密联系在一起 , 肯定了程婴藏孤抚孤就在今盂县的藏山 。 赵武作为圣贤的历史人物在千百年来的历史演变中被传说化、神化 。 相传 , 赵武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灵感大王” , 成为“御灾捍患 , 保障斯民”的地方保护神 , 乡民尊称其 “大王爷” , 建祠庙供奉 。 因乡民祈雨多有灵验 , 在盂县地区逐渐演变为专司行雨的“雨神” 。 历代帝王也为赵武修庙建祠 , 敕封赵武专司雨神之职 , 对其雨神职能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并为赵武信仰提供了国家认可的正统性 。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赵武被神宗赵顼封为“河东神主” ,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高宗赵构封其为“藏山大王” 。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起至嘉靖四年(1525年) , 明王朝多次下旨旌修、扩建藏山神庙 , 并改称藏山神祠 , 刻石“万岁朝廷香火院” , 定其为皇家祭祀场所 。 清同治八年(1869年) , 穆宗封其为“翊化尊神” , 光绪五年(1879年)被德宗加封为“翊化福佑尊神” 。孟县当地自然地域环境、 历代帝王的嘉赏敕封、 名人对藏山赵武的瞻仰崇拜、 以及广泛流于民间的传说故事等因素 , 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赵武信仰的形成 。 可以说 , 这种信仰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
本文图片
藏山风景区(图自山西新闻网)
藏山建有藏山神祠(藏山祠) , 是为祀奉赵武的主祠(庙) , 盂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大王庙均可称为分祠(庙) , 大王庙可以说是赵武自藏山外出布云行雨时休息就寝的行宫 。 由于古时去藏山祠的路途遥远 , 建在各处的大王庙更便于当地乡民的祭祀 。 2004年盂县当地的调查组 , 对县域内名为藏山神祠、大王庙、藏山神庙、藏山行祠、藏山大王神祠、藏山大王行祠等专祀赵武的庙宇 , 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考证 。 据调查 , 全县共有“大王庙”89座 , 加上藏山上的藏山神祠、县城西关的2座大型神祠和事后群众反映的5座 , 盂县旧时境内可考的“大王庙”有96座 。 周边市、县访得“大王庙”14座 , 资料中检索获得12座 。 太原的清徐大北村和万柏林小井峪村都曾建有大王庙 。
本文图片
藏山赶老会(图自山西新闻网)
本文图片
藏山赶老会(图自山西新闻网)
【藏山神|阳曲大王庙︱“悬梁吊柱”无梁殿 “赵氏孤儿”成雨神】“藏山老会” , 也称“老会”“藏山赶老会” , 是盂县当地民众在天旱祈雨后回谢“大王爷”的一种祭祀活动 , 并逐渐演变为带有集会和娱乐色彩的地域性民俗活动 。 “藏山老会”在宋代已形成规模 , 经元、明至清代发展到千人规模 。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期间 , 藏山祠都要举行盛大的谢神祭祀活动 , “迎銮驾”仪式最为隆重 。 届时 , 盂县境内及周边大王庙的“小大王”均要请回藏山“落架” , 共同享受全县乡民的香火 。 除了本地人外 , 盂县周边如阳曲、定襄、平山、井陉、平定和寿阳等地民众也会前来赶会 。 说明了藏山主祠(庙)和各处分祠(庙)联系紧密 , 互动频繁 。
- 我的时代和我|优酷携手灵境文化推出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第二季数字藏品
- |今天,找寻“藏”在诗词里的童年
- 海南黄花梨|可以选择翡翠手串进行收藏,仔细观察它的做工,升值空间大
- |深圳龙岗首家专业少儿图书馆开馆,50万册藏书让少儿尽享阅读乐趣
- 孔子|“孔子点赞青铜像”动态数字藏品发布
- 唐山|收藏!唐山六月公共文化活动安排来了!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获捐946件中国古代金银器珍藏
- 硬币|有人争相收藏,新版硬币会继续改版吗?央行回信解释原因
- 80年代|旧藏·和田玉籽料双猴雕件
- |高中生以系列肖像画致敬恩师,老师:“画得太像了,我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