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庙 , 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范庄村内的土岗上 。 是供奉“藏山大王”(藏山神)赵武的分祠 。 赵武(前597年?~前541年) , 春秋中期晋国正卿 , 执掌国政 , 又称赵文子 , 即家喻户晓的“赵氏孤儿”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阳曲大王庙 , 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 ,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修 。 据庙内碑文记载 , 庙东侧古时候还建有明禧寺、关帝庙等庙宇 , 均毁于历代兵燹 , 在当时组成了以大王庙为中心的宗教建筑群 。 现庙内建筑仅存大殿 , 为明代遗构 。 大殿的南面本有面阔三间的过殿 , 称为马王殿 , 已毁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大殿坐北朝南 , 面阔、进深各三间 , 平面近方形 , 单檐歇山顶 。 檐下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栱 。 大殿明间设槅扇门 , 次间置直棂窗 。 殿内无柱 , 彻上明造 。 殿内梁架前后内额与四椽栿构成井口方梁 , 纵横摆在稍间的中间 , 四角用三层抹角梁与斗栱层层挑起井口梁 , 下饰垂梁柱 , 构成“悬梁吊柱” , 被称为“无梁殿” 。 无梁减柱的设计 , 使殿内显得宽敞明亮 。 李玉明编著的《山西古建筑通览》赞之为“结构严谨 , 气势雄伟 , 构筑之妙 , 国内罕见 。 ”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大殿内部梁架(网络图片)
本文图片
悬梁吊柱(网络图片)
殿内现无塑像 , 两山墙和后墙还存有明代壁画约65平方米 。 东西山墙绘出行、回宫图 , 后墙绘尚膳、尚服图 , 沥粉贴金 , 为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 另存有明成化八年(1472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石碑各一通 。 阳曲大王庙对研究明代木结构建筑 , 以及明代民风民俗、精神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
本文图片
殿内明代壁画(网络图片)
由于年久失修 , 大殿檐椽多已腐朽断裂 , 庙内漏雨严重 , 2012年对大殿进行了揭顶翻瓦主体维修 。 2021年 , 对院面、护坡进行了保护修缮 , 并重新砌筑了夯土围墙 。
本文图片
2012年重修后(图自中新网)
本文图片
2012年重修前(图自中新网)
“赵氏孤儿”故事源于春秋中期晋国国都宫廷(遗址在今襄汾县赵康镇)中的一场政治斗争 , 史称“下宫之难” , 又称“原屏之难” 。 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鲁国史官所编《春秋》中的“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 ” 仅一言概之 。 《左传》将其情节加以扩充:赵婴因通于赵庄姬被原、屏放诸齐 , 庄姬因故以“原、屏将为乱”谮之于晋侯 , 晋遂讨赵同、赵括 。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在继承《左传》的基础上 , 又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 , 描绘了完整的搜孤救孤的情节 , 成为“赵氏孤儿”故事流传于世的母本 。 元代纪君祥将《赵氏孤儿大报仇》搬上舞台 , 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 推动了“赵氏孤儿”的传播 。 “赵氏孤儿”的故事 , 流传时间长久 , 流传形式多样 , 流传地域广阔 。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 , 不断被加工和改造 , 演绎和阐释 。“赵氏孤儿”故事的发源地问题也颇有争议 。 在山西的盂县、襄汾、新绛、忻州、清徐 , 河北邢台的赵孤庄、井陉的孤儿村、邯郸的程南堡 , 陕西的韩城及河南的温县等地 , 都有关于这一传说的文字记载或风物遗迹 。
- 我的时代和我|优酷携手灵境文化推出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第二季数字藏品
- |今天,找寻“藏”在诗词里的童年
- 海南黄花梨|可以选择翡翠手串进行收藏,仔细观察它的做工,升值空间大
- |深圳龙岗首家专业少儿图书馆开馆,50万册藏书让少儿尽享阅读乐趣
- 孔子|“孔子点赞青铜像”动态数字藏品发布
- 唐山|收藏!唐山六月公共文化活动安排来了!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获捐946件中国古代金银器珍藏
- 硬币|有人争相收藏,新版硬币会继续改版吗?央行回信解释原因
- 80年代|旧藏·和田玉籽料双猴雕件
- |高中生以系列肖像画致敬恩师,老师:“画得太像了,我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