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到春秋周王权威为何一去不在?和郑庄公的这一箭有关

周朝虽然有800多年的历史,但自从西周过度到春秋以后 , 周室对于各个诸侯国基本上已经丧失掌控权了 。周室权威每况愈下其实和“春秋三小霸之首”郑庄公还有一定的关系,郑国和周王曾有过一次军事交战 , 混战中周王的肩头被射中,也正是这场战役让周天子的百年神话几乎破灭 。等楚国国君率先称王后 , 周王地位就已经算是跌落谷底了 , 此后各国纷纷效仿称王 。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起历史事件吧 。

西周到春秋周王权威为何一去不在?和郑庄公的这一箭有关

文章插图
春秋战国我们肯定都不陌生 , 这段血腥的岁月中有诸侯争霸 , 有百家争鸣 , 有阴谋算计、也有忠义热血,无数的君主、谋臣、武将和庶民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记载(实际上我不知道为啥日本人能把他们的战国时代炒的热火朝天,而咱们中国却对自己这段更波澜壮阔的历史不闻不问),不过作为春秋战国的创造者者—周王朝 , 反而成了默默无闻的小配角 。从我们印象中开始周王室好像仅仅在武王、成王几代雄起了一番之后就成了受气包 , 整个春秋时期周王朝可谓姥姥不亲,舅舅不爱,谁都能欺负一番,到了战国更是沦落到“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不能有姓名” 。
这就很奇怪了,作为诸侯之首,武王当年分封功臣是何等的气派和威风,周王朝雄踞当中,四方的小诸侯们如同众星拱月辅助天子,这样的格局是如何被打破的?作为尊贵威严的天子(也就是老天的儿子,同时也是诸侯们的“爸爸”),强盛的周王朝是怎么沦落到比孙子都不如呢?
西周到春秋周王权威为何一去不在?和郑庄公的这一箭有关

文章插图
那还得从郑庄公那一箭开始说起 。
首先咱们来介绍一下郑国:郑国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封国,郑国的祖先是周厉王(对,就是那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国都百姓们发起了暴动)的小儿子姬友(额,是这个姬友,您可别看成了基友哈!),姬友作为最小的弟弟被周宣王封为诸侯 。
要说周宣王也是个可怜孩子 , 老爸作死被百姓们给赶走了,老爹自己拍拍屁股走人了根本就没想起儿子,于是身为太子的姬静只能躲在了召公的府邸中 , 气疯了的百姓们把召公家团团围?。?并且要他交出姬静,逼得召公用自己的儿子代替这才免于一死,所以继承王位后的姬静对兄弟们都很照顾,而把小弟弟封在陕西郑地,是为郑桓公 。
周宣王是个颇为不错的帝王,他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很是重振了一番周王室的声威,所以历史上也把这段周王室短期中兴的局面称为“宣王中兴” 。这一时期也属于郑国与周王室的蜜月期,周天子不但任命郑桓公为周王室的司徒(主要是掌管全国的土地和户籍)委以重任 。并在地理方面把郑国分封在周王室的东面,由此郑国也成为了最为依靠的屏障给天子以支持,郑桓公不仅是周王室的重臣和血脉至亲,在非常时期甚至可以借用王命,动用王室的军队!
西周到春秋周王权威为何一去不在?和郑庄公的这一箭有关

文章插图
不过这势头没维持多久就被爱情至上的周幽王给搞砸了,郑桓公看着败家侄子天天和褒姒腻在一起不理朝政 , 对百姓们则加重剥削,搞得诸侯离心百姓怨恨,在忧虑周王室的同时也在思考着郑国的未来:这个蠢货侄子迟早有一天捅出大篓子来,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我得为我的国家和亲属们找好退路啊!
于是郑桓公把国家和子民搬迁到了虢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和郐国(今河南新密东南),这块地方属于中原地区,人口稠密,于是郑国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高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