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女中豪杰是谁?

说起姜叙母杨氏,这就属于三国演义当中那种“三不知”类型的:“有姓无名”,其实真实的身份就是个老妇人 , 是东汉末年抚夷将军姜叙的母亲,同时也是是冀城参军杨阜的姑姑 。她出场的是后已经是82岁的高龄老妇人了 。杨氏虽是有姓无名的老妇,却是一个为人深沉,深明大义,能急国家之所急的女丈夫 。

三国时期的女中豪杰是谁?

文章插图
姜叙母杨氏出场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事迹虽只有一小段 , 只说了七八十字的台词 , 最后就被马超亲自用剑斩死;但敢责姜叙,深明大义;损杨阜,爱憎分明;后激姜叙 , 视死如归;骂马超,大义凛然,堪称东汉末年第一奇女子 。
《三国演义》是这样记载杨氏责姜叙,损杨阜,即叙母闻言 , 唤姜叙入,责之曰:“韦使君遇害,亦尔之罪也 。”又谓阜曰:“汝既降人,且食其禄,何故又兴心讨之?”杨氏对儿子姜叙的责备虽只有短短的十个字,却表明态度 , 先在自己儿子身上找不足,把凉州刺史韦康被马超杀死归责于姜叙 。杨氏对侄儿杨阜的批评也只有区区十五字,但字字一针见血表明对杨阜又降又反的行为质疑 。杨氏责备姜叙及挖苦杨阜可称得上是一分为二,不偏不倚,深明大义 。
杨氏之所以会对儿子及侄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因为如下原因 。
三国时期的女中豪杰是谁?

文章插图
即其一,对象不同,儿子侄子不能一概而论 。
对杨氏而言,姜叙是儿子 , 是自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九死一生,含辛茹苦 , 抚养成人;杨阜是侄子,是自己兄弟之子,虽有照顾之职 , 抚育之责 , 却无培养之本,教育之份 。因此,杨氏对姜叙、杨阜不同的身份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将韦康之死,先归责于自己的儿子姜叙,而后再对自己的侄子杨阜对马超又降又反的行为进行批评 。这样,对姜叙来说,无言以对 , 公平公正;对杨阜而言,无话反驳,有理有据 。
三国时期的女中豪杰是谁?

文章插图
其二,性质不同,敷衍投降不能相提并论 。
韦康被马超杀死 , 对姜叙无非是惧怕马超的威名而敷衍韦康,护主不力,以致让韦康死于马超手上 。对杨阜来说,韦康之死就不单单是敷衍了事,还有背叛主子,投降马超是背叛旧主韦康,反对马超也是背叛新主马超 , 背叛行为在讲究从一而终的社会里,是很让世人所不齿,连同自己的亲人好友一起蒙羞,甚至会让整个家族受辱 , 是每个人的人生所无法抹掉的污点 。为此,对儿子侄子的不同行为不同性质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国时期的女中豪杰是谁?

文章插图
其三,方式不同,责备挖苦不能混为一谈 。
【三国时期的女中豪杰是谁?】韦康之死,严格意义讲,还真不关姜叙什么事 。可杨氏为教育侄子,先将韦康之死归罪于自己的儿子,对儿子进行责备 。杨阜跟随韦康左右 , 韦康被杀后仍投降于马超,效力于马超 。而今,杨阜又联合韦康旧部起兵反叛马超 。杨阜投降马超纯属是权宜之计 , 伺机想反马超,为韦康报仇,毕竟是一而再地背叛旧主 ,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固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行径 。因此,杨氏对侄子杨阜的教育方式则是用挖苦,用“损”字来形容更为恰当 。对儿子,教训是小事,强加也不可厚非;对侄子,教训就是大事,只能用揶揄来表示内心不满 。所以,对象不同 , 自己的角色也不同,批评教育的方式也就不同 。杨氏在责备儿子,挖苦侄子的同时 , 能及时在母亲姑母的身份进行转换,对儿子侄子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就显得公正公平,以身作则,具备超强的教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