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周朝和西晋已经证明了分封制根本行不通,但唐朝也差点陷入到了分封制的漩涡中,而痴迷于分封制的皇帝正是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 。为何李世民会选择分封制呢?除了他本人的意愿以外,还因有大臣在他耳边怂恿 。好在此后李世民的想法被长孙无忌等功臣给劝阻,不然唐朝等于是来了一场倒退 。为何李世民会在这件事上如此执着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
文章插图
纵览历史,采取分封制的王朝没有不爆发内战的 。西周采取分封制,结果自己的一个诸侯西申国带着犬戎颠覆了西周,到了东周更是礼崩乐坏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西汉采取分封制结果出现了异姓诸侯王之乱、七国之乱,西晋的分封制导致了八王之乱,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蒙古的分封导致四大汗国互相攻讦 。明朝采取分封制后出现了靖难之役、汉王朱高煦之乱和宁王之乱 。清朝分封又闹出了三藩之乱 。夹在中间的唐朝可谓是前有车后有辙,前面的经验教训很多了,可是唐朝也差点采取分封制,而准备这么实行的人就是那位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 。究竟是谁给皇帝出的这个“馊主意”?又是谁阻止这项违背历史潮流的制度得以实施呢?
当年西汉建立后,西汉统治者总结的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时这么说:“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蚕食山东,壹切取胜 。因矜其所习,自任私知,姗笑三代,荡灭古法 。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籓翼之卫”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汉采取了郡国并行制 。到了唐朝 , 唐太宗李世民和萧瑀也开始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结果谈到的内容竟然是大同小异 。
文章插图
《新唐书》记载:“帝问瑀:‘朕欲长保社稷,奈何?’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藩屏 。秦置守令,二世而绝 。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 。魏、晋废之,亡不旋跬 。此封建之有明效也 。’帝纳之,始议封建 。”
在廷议中,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对萧瑀的意见大加驳斥 , 称其食古不化 , 大开历史的“倒车”,若此说得以实施,不仅不会给帝国带来长治久安,反而会让国家重蹈汉晋两朝的覆辙,使得天下大乱、海内分崩 。随即 , 大臣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人也加入其中,异口同声地支持房、杜两人,使得“反分封派”在朝堂占据绝对优势 。太宗迫于公议只好暂停分封制的实施,但内心底却一直没有放弃 。
等到了贞观十一年(636年),唐太宗还是决定实行分封制,并以诏旨的形式予以公布 。不过,跟汉晋两代分封亲王、功臣为王侯不同 , 唐太宗则是将其任命为世袭刺史,虽然名号不同,但实质上却别无二致 。此次受封的世袭刺史多达35人 , 包括以荆王李元景为首的21名亲王,以及以宰相长孙无忌为首的14名功臣 。
文章插图
由于分封世袭刺史的决定是以诏旨的形式公布的,所以大部分朝臣都不敢表示反对,唯有侍御史马周、太子左庶子于志宁等数人冒死力谏,希望皇帝能够收回成命 , 把内乱消除于萌芽之中,但均遭太宗拒绝 。长孙无忌见太宗心意决绝,便同功臣们向皇帝联名递交抗封表文 。
《旧唐书》记载:“无忌等上言曰:“臣等披荆棘以事陛下,今海内宁一,不愿违离 , 而乃世牧外州,与迁徙何异 。”乃与房玄龄上表曰:‘臣等闻质文迭变 , 皇王之迹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 。缅惟三代,习俗靡常,爰制五等,随时作教 。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 。逮于两汉 , 用矫前违,置守颁条,蠲除曩弊 。为无益之文,覃及四方;建不易之理,有逾千载 。今曲为臣等,复此奄荒,欲其优隆,锡之茅社,施于子孙,永贻长世 。斯乃大钧播物,毫发并施其生;小人逾分,后世必婴其祸 。
- 齐国和鲁国早期并驾齐驱,为何此后发展相差甚远?
- 为何兵法在春秋末期以后才大量出现?之前为什么没有?
- 诸葛亮北伐为何做轮椅?
- 李渊曾想迁都湖北,为什么只有李世民一人不同意?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选择赵光义继位?
- 萧皇后嫁了六个皇帝,为什么李世民还要接她回家?
- 曹操为何说汉中是鸡肋?
- 纪晓岚为何不得重用?竟然因为长得丑?
- 刘备打仗为何不喜欢带上诸葛亮?两人性格差异所致
- 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杀单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