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最早出处是哪?并非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


在项羽的巅峰时期,樊哙敢单刀闯鸿门宴、虎口夺食 , 既反映了他的忠心,也反映出他的无畏,充满精神气 。樊哙可谓“壮”!他是沛公集团中唯一一个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进行反抗,敢于发声的人 。他化解了沛公在宴会上的不利局面,为沛公脱身创造了机会 。樊哙是整个鸿门宴上最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 。
上述逸文每条都和沛公直接相关 。闭关,反映出他想独占关中的贪婪;开关,表现出他对项羽的害怕;宴会中途及时脱身及周详安排,表现出他临危不乱的果敢和机智 。

鸿门宴最早出处是哪?并非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插图
“鸿门宴”是《史记》里的名篇,也当是陆贾着力书写的篇章 。对上面三条逸文的分析 , 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陆贾写人叙事的能力和水准 。这是他善于分析事理、把握关键、长于表达的禀赋在叙事写作上的表现 。
首先,陆贾把握住了鸿门宴的基本框架,情节安排也颇具匠心 。沛公派兵守函谷关想阻挡项羽,暴露了野心 , 因而惹下祸端,就势必要解释一番 。亚父看穿他的心思,想借宴会之机除掉后患 。宴会上沛公命悬一线,幸亏樊哙解围 , 最后机智脱身 。《项羽本纪》鸿门宴的基本框架,在逸文中已基本具备 。可以肯定,《楚汉春秋》对鸿门宴的书写应该比逸文更加详细、全面 。不仅如此,整个宴会的情节安排,前后呼应 , 颇具理致,颇见匠心 。亚父碎玉的动作既是对项羽的无聊表现、自毁前程的极大遗憾和失望,也是鸿门宴最理想的结尾:一块拱手奉上的美玉,最后被生生毁掉 , 似乎是项羽前程的预兆 。
鸿门宴最早出处是哪?并非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插图
宴会在碎玉声中结束,余味无穷 。司马迁以此为基础,又结合其他资料,写成了《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 。另外 , 逸文叙事写人,言简意赅,富有言外之致 , 得《左传》之神 。如“沛公西入武关,居于灞上” , 从武关进入咸阳,从咸阳移驻灞上,中间一概省略,但言外之意丰富(不居城中,而居灞上,正是沛公不同凡响之处 , 也是亚父最忌惮之处) 。“遣将军闭函谷关,无内项王”,言外之意也非常丰富(关中是天下的中心,占据咸阳就掌握了天下 , 而项羽是最大的威胁) 。鸿门宴的高潮只两句话(范增目羽,羽不应 。樊哙杖盾撞人入,食豕肩于此 , 羽壮之),鸿门宴的结尾也只一句(亚父受玉斗,置地 , 戟撞破之),但都余味无穷 。
不过,这几条逸文对历史人物的称呼似乎比较随意 。比如对刘邦 , 有称“沛公”的,有称“高祖”的 。对项羽的称呼尤其乱,有称“项羽”的 , 有称“项王”的,有称“大王”的,特别是第两条逸文 , 在一个段落中,开始称“项王”,继而又称“项羽”,接着下一句又称“羽” 。梁玉绳《史记志疑·项羽本纪》“足以当项王乎”句下云:“案:羽时亦未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 。《史》乃预书为王 , 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三十八 , 似失史体 。”按,除“君王”外,其他几种称呼在《楚汉春秋》逸文中也是如此 。称呼较乱 , 也是《史记》较普遍的现象,不少学者以为是司马迁对原素材删除未尽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