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亭不愿意带着满城军民一起赴死,更不愿意投降秦国 。危难之际,他想到了赵国 。一是上党地区紧挨着赵国本土,二是赵国综合国力很强,若是取得了赵国的支持 , 很有可能会转败为胜 。但是 , 国与国之间是因利相交,所以为了取得赵国的支持,他决定将秦军即将攻取的上党地区献给赵国 。
尽管对于要不要接受韩国的上党 , 赵国朝野出现了分歧,但是,最后利令智昏的平原君、赵孝成王叔侄二人还是接下了冯亭献上的这份实为烫手山芋的“大礼” 。
秦国眼看着韩国上党守军就要坚持不住了,坐等着攻取上党,扩大地盘呢 , 冷不防赵国接管了上党 , 这煮熟的鸭子竟然飞到了赵国的饭桌上,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后面毫无疑问的是,秦、赵两国之间因为上党打起来了 。
这时 , 赵国名将赵奢已经病死了,蔺相如也病倒了,执掌军政的还剩下大将廉颇 。于是,赵国以廉颇统帅赵军与秦军相持于长平(今属山西省高平市境内) 。
长平之战打了两年,廉颇清楚两军实力的悬殊和优劣势 , 就固守不出,秦军却也没办法 。
后来,秦相范雎(即范睢)出来施反间计 , 加之赵国倾举国之力来打仗 , 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可廉颇就是不出战,这不是浪费钱吗?于是,年轻的赵孝成王派出赵奢的儿子赵括撤换了廉颇 。
临战换将本就是大忌,何况是用从未上过战场、没有作战经验的毛头小子撤换久经战阵、威望极高的老将,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
长平之战,赵国军队被杀四十余万,国力骤降,从此一蹶不振 。
这还没完,秦军一鼓作气,又横戈跃马,杀到了邯郸城下,大有“不破邯郸终不还”的架势 。
赵国被迫在第一次邯郸保卫战结束近百年后,进行第二次邯郸保卫战 。
文章插图
三、邯郸苦战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杀到邯郸城下 , 赵国第二次邯郸保卫战爆发 。
秦军这边,是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都是秦军主力 , 赵军这边,是长平之战后剩下的残军拼凑而成的不足十万人 。虽然赵军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是敌人兵临城下,也只有拼死一战了 , 所以同仇敌忾,皆有死战之心 。
王陵多次率军攻击,皆被赵军击败而退 。
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打了一年,号称天下无敌的虎狼之师秦军竟然在邯郸城下裹足不前,破灭了无往不胜的神话 。
用现在的话说 , “打仗是烧钱”的生意 , 过去也是一样 。没有钱,是打不起仗的 。尽管秦国国力底子厚实,但是由于常年的征伐,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的,所以国力渐有不支之势 。秦昭襄王嬴稷对于王陵的毫无战果日益不满,于是强迫武安君白起出战 , 以期攻破邯郸城,灭掉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赵国 。
可是,白起一是在长平之战中屠杀赵军太多,赵人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 , 二是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现在进攻赵国已经没有了必胜的把握 , 所以多次予以拒绝 。
见白起不听使唤,秦王大怒,最后在范雎的挑拨下,赐死了白起 。白起虽死 , 但灭赵仍需进行 。秦王派出了久经沙场的王龁替代王陵出战,此外还重新补充了十万军队 。
见王龁来替代自己,王陵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 就决定在王龁到来之前攻下邯郸城,活捉赵王,立下灭国大功 。他带领秦军再次发动了进攻 。
城内的赵国军民在经历了一年的围困和饥寒,已经死去了不少,但是活着的人仍咬紧牙关 , 誓死抗战 。
- 周武王分封的时候没有秦国,那秦国是怎么来的?
- 亡秦必楚什么意思?
- 咸阳对秦国统一有什么作用?
- 五国被秦国灭亡后,齐国是什么感受?
- 秦国发家史竟如此励志
- 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但秦国第一次伐楚的将领却不是王翦
- 王翦作为秦国统一的最大功臣,晚年竟也需要明哲保身
- 秦国曾三次经历灭国危机,多次化险为夷终成霸业
- 战国四公子有哪些功绩?顺利推迟秦国统一的进程
- 秦国统一之前,七国文字差别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