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 接着往下看吧 。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 , 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宋真宗也赞同议和 , 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 , 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 , 故史称“澶渊之盟” 。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 , 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 , 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
![澶渊之盟是如何签订的?带来哪些积极、消极影响?](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0Q3342109-0.png)
文章插图
过程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 。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 。宋真宗被迫北上 。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 。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 , 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 , 但未被采纳 。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 , 辽军士气受挫 。
从以上资料来看,辽朝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 。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 。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 。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 。辽军攻克德清(今清丰),三面包围澶州(今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 。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 , 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 。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 。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 , 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 。
赵恒到北城转了一圈后,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于是也就安下心来,留寇准在北城全权总理各项事宜,自己回南城住下 。而这个时候,契丹方面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尽管他们这次出兵进展顺利,但是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 , 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萧太后本身也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 也有心同宋朝和谈 , 于是就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 , 派人赴入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 。
- 丝印是什么 丝印
- 澶渊之盟在怎样的背景下签订的?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 咸平之治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 定川寨之战是怎么回事?北宋与西夏最终达成协议
- 经济法律基础 经济法律基础答案
- 柳永原名是什么?柳永为什么会去改名字?
- 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为什么后来家道中落了?
- 庆历新政的具体经过是怎么的?以失败告终
- 职场是个技术活第14集 职场是个技术活54集剧情
- 宋高宗是个怎样的皇帝?他有哪些爱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