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是顺治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曾自号体元主人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清圣祖康熙皇帝是清朝十二帝里面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内尽力缓和民族间的对抗情绪,对外南征北讨,从遥居海外的台湾到冰天雪地的远东,康熙指挥下的清朝军队似乎无处不在,抛开民族情绪不谈,不得不承认康熙算得上是历史上少有的开创之君 。
康熙在执政时期能取得让后世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偌大功绩,其聪明的执政手段功不可没 。清朝入关初期对原明朝的各个阶层采取的是高压政策,包括八旗圈地抢夺农田,屠城震慑抵抗势力,拼命从肉体到思想上绞杀各地反抗清朝统治的士绅和百姓等等 。
当时的清朝还因为要剿灭南明的抵抗势力,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军需物资优先供应给军队,只能是继续压榨民间,老百姓们的生活也继续水深火热 , 包括原明朝的乡绅和士绅阶层也被逼捐款纳粮,不见得就好过明朝统治时期,这些都带来了满、汉之间紧张的对立情绪 。
![历史上康熙帝登基之后,是如何处理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的?](http://img.ningxialong.com/230603/11313I252-0.png)
文章插图
到康熙继位并亲政后,大规模的抵抗势力在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皇帝两代人的努力下,基本上都剿灭一空 , 但整个国家也因战乱无比虚弱,不管当时的康熙想守成也好,开创也好 , 都急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来恢复国力 , 否则前明能崛起李自成、张献忠,清朝也一样会出现类似的人物 。
康熙从哪入手呢?他非常聪明的从人入手 。当然,这个人不是指人民,康熙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做到为人民服务 , 老百姓对于他来说 , 只要能有口吃的,不饿死不造反就行,在这个基础上,康熙甚至要防止老百姓知道得过多 。
康熙要重点善待和拉拢的人是乡绅和士绅 。乡绅就是地方上的土财主 , 比如代表朝廷在乡间收税的里长、粮长等,地方上的豪强,包括各衙门里面的胥吏都是乡绅阶层,这些地方势力在民间就代表着政府,离开他们的支持就别想让朝廷的政策在民间顺利实施 。
乡绅的家庭里面如果有谁取得官方认可的功名,并且在官场有了入流的品级 , 那么就从乡绅升级为士绅,士绅就是制定社会规则的主导性群体 。清朝即便在最高层更重视满族官员,警惕汉族官员,但也必须依靠整个汉族士绅来帮助维护其统治权的长治久安 。
而康熙要想达成他成为圣君的目标,也不可能离开士绅和乡绅这些个群体,满族的那些大老粗哪懂得如何治国?因此,除了刻意从文化上的蔑视满族的死硬分子,康熙开始拉拢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开始给他们更加宽松的环境,为此,康熙做了两件事 。
第一:康熙在意识形态上开始重视和发展理学,拉拢全体汉族士绅承认其统治权
清朝是以满族为尊,但他们人口数量太少,在文化上也是处于绝对的劣势 , 所以不可能全面推广满族习俗和文化 , 清朝入关以后做到的最大程度就是改服饰、发型,以及在便于传播的文章、小说、史册等文学作品中尽量消除排满的语句,再多恐怕就真的要激起更大规模的全面反抗了 。
康熙基于此做出了一定的妥协,在规定满、蒙贵族必须要严守本族习俗外 , 对占据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和汉族士绅并不规定一定要遵从满族习俗 , 并且主动把自己汉化,为此,很多满人贵族都表示不习惯,康熙需要找一个既能满足满族统治权限,又能让全天下汉族士绅接受的理论来作为合法性的统治依据 , 供满、汉官员学习,且传播天下 。
- 阎立本是什么人?历史上的他都有哪些身份?
- 顺治帝在位期间,为何两次意图废黜皇后之位?
- 索额图辅佐过康熙33年 最后为什么还要选择造反
- 历史上两位驾崩时不足一岁的皇帝,他们分别是谁?
- 徽钦二帝要是能回到南宋,赵构是否会被逼退位?
- 汉平帝真的是被王莽害死的吗?汉平帝死因详解
- 王莽的女婿是汉平帝吗?汉平帝是自愿娶他女儿的吗?
- 元钊是什么身份?他被拥立为帝的真相是什么?
- 孙权为什么不给小霸王孙策追加帝号?
- 称帝多年后都没有立皇后,孙权为何见到潘淑后就把她立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