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战国策》记载:“武安君曰:“皆计利形势,今秦破赵军于长平 , 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 , 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 , 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 。臣人一心 , 上下同力,以合伐之,赵必固守 , 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出无功,诸侯生心 , 外救必至 。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
白起回答说:“之前能以少胜多,击败各国都是利用形势,加上谋划得当而已,在长平大败赵军没有乘机追击灭了赵国,就给了赵国抵抗秦国的时间 , 并且赵国臣民一心 , 上下协办,现在攻打赵国,对方必定会拼死坚守 , 也不会出战,就算包围了赵都邯郸,也无法取胜,如果出兵无功 , 诸侯就会产生抗秦救赵之心 , 此时攻赵只有危害,而并无有利之处 。”
《史记》记载:“今秦虽破长平军 , 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
而且秦国虽然打赢了长平之战,但秦军也伤亡过半,导致国内兵力空虚,现在远行千里攻打赵国都城,赵军和城外的诸侯援军里应外合,内外夹击,秦军是必定无疑,因此不能攻打赵国 。
文章插图
可见白起在邯郸之战还未开始之前,就已经对此战进行了详细、精确的战前分析预料 , 表明秦国是无法打赢邯郸之战的 。白起不想做辱军败国的将军,因此一直推脱拒绝,不肯率兵围攻赵都邯郸 。以此可见,即便白起没有违抗王命,亲自率兵指挥,也很难攻破邯郸 。
邯郸之战经过和结果
邯郸之战初期
《史记》记载:“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 。陵兵亡五校 。”
白起拒绝出征后,秦昭襄王就命五大夫王陵围攻邯郸,但进展不大,取得的战果很少 , 还伤亡了不少人,秦国便增派部队继续进攻邯郸,王陵依然没能攻破邯郸 , 还损失了数万秦军 。
秦昭襄王便又想让白起统兵攻打邯郸,但白起始终推辞不肯赴任 。
文章插图
邯郸之战中期
《史记》记载:“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
秦昭襄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了王陵 , 但围攻了邯郸了八、九月,仍然没有攻下来,而赵国在拼死坚守下,终于等来了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率领的数十万援军 。战场形势瞬间就发生了逆转,邯郸城内的赵军配合城外的魏、楚援军开始反击秦军,在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 , 损失惨重 。
邯郸之战后期,秦国因魏、楚救援,被迫撤兵
《史记》记载:“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 , 使者日至 。不拔 , 去,还,奔汾 。军二月余 , 攻晋军 , 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 。秦围邯郸乃解 。”
文章插图
不过秦昭襄王并未下令撤军,而是调动了更多士兵驻扎在汾城附近,王龁战败后便率领残部逃回了汾城,邯郸之围解除 。之后三个月,赵、魏、楚三国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报告失利情况的使者经常往返于秦国 , 虽然王龁率军取得了一定胜利,斩杀了近三万合纵联军,但另一支联军乘王龁追击时,攻占了汾城,加上增援郑安平部也被击败,投降了赵国,王龁被迫撤退 。
-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五万大军 白起是怎么做到的
- 战国时期的名将那么多 白起为什么能够一生不败
-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没有趁势消灭赵国,是为何?
- 范雎在长平之战之后为什么要阻止白起灭赵?
- 长平之战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秦国为何发动这场战争?
- 战国时期发生了五国攻秦之战,结果是怎样的?
- 赤壁之战后,为什么再无徐庶的消息呢?
- 历史上真实的长平之战是什么样的?真相如何?
- 秦昭王是不是昏君?为什么他要杀掉白起呢?
- 秦灭六国最大的功臣是谁 是王翦和白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