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的发生对唐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 , 被称为“贞观之治”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据史料分析 , 李世民不是那种天才人物,但他有一种高于常人的勤奋和苦干劲头,因此算得上是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之人 。他不仅能动手,难能可贵的是十分注意细节,肯动脑筋思考,还养成事必躬亲的习惯 。比如说上前线打仗,得到侦察兵的报告后,他常常还要带人上前线去收集第一手资料 。不少人觉得他用不着亲自出马,完全是在冒险,NO!其实他是在了解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后才动身的 。
再比如说学习技艺 , 他也拼够了勤学苦练 。他的书法相当不错 , 《晋祠铭》能够称得上国宝 。他编排的舞蹈《秦王破阵乐》,场面宏伟,乐声激越,观赏后热血沸腾、如醉如痴 。他还会写诗,《全唐诗》的开篇之作就是他的作品,据统计《全唐诗》收集得有他的近百篇诗作,其中不乏金句,听起来仿佛有李白、杜甫诗的味儿耶 。

贞观之治的发生对唐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文章插图
李世民通过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实践认为,君王要依靠大臣们敢于犯言直谏,及时纠正君主片面或错误的看法和做法,方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他十分赞同魏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观点,因此在与大臣们讨论有关国家重大决策时 , 每每鼓励大臣们详细介绍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 , 直言不讳地纠正可能造成的过错 。
在李世民的鼓励下,直言进谏成为贞观年间的风尚 。比如李百药劝告不能搞分封制,魏征劝告不要去搞封禅,戴胃建议开设义仓救济灾民等,都被李世民采纳了 。由于大臣们直谏和君王纳谏,君臣之心得到了统一,形成了贤能之士积极参政议政的良好局面 。
李世民打破政治偏见,用人所长 。魏征在李建成那里任太子洗马时,经常劝说李建成要尽快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登临帝位后,召见魏征问道: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俩的关系呢?大家都认为魏征这下祸事临头了 。好个魏征,举止如常地说:如果李建成早点采纳我的建议,就没有今天的祸事了 。李世民素来器重他的才能 , 不仅对他以礼相待 , 还任命他担任重要职务 。此外李世民颁布诏令,赦免逃亡到民间的原来李建成的那些部下,并不允许任何人到朝廷来告发他们以谋取奖赏 。
由于李世民胸怀宽广 , 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甚至任用曾是对方阵营的人 。使得贞观年间朝内人才济济,对贞观之治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他很重视地方官员、特别是地方主官的委派,认为只有切实把委派地方主官的工作做好,地方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和发展 。因此李世民将各地主官的姓名抄录于屏障上,将察访到的他们的善恶之事注于各自名下 , 作为使用免职奖励惩罚的依据 。由于李世民知人善任,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实施奠定了基础 。
(二)完备科举考试制度
【贞观之治的发生对唐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科举制度初创于隋代,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不定期举行的制举主要用于网罗博学、谋划、谏议、安边、孝贤等专门人才 。常举每年进行考试,分为若干科,唐太宗以后,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以后的科举规模越来越大,据史载 , 唐高宗、武则天两朝平均每年录取的人数较贞观时期增加了一倍以上 。
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种来源 , 一是国子监和州县学的学生 , 另一种是来自各地的自学成才者(称为乡贡) 。这是唐代科举制度较之隋代完备的一个重要标志 。科举逐步成为向朝廷输送官吏的主要渠道,这种全新的选拔人才方法 。对于削弱门阀士族等级特权,提高各级官员的文化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