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座城 山清水秀的恩施城


我与一座城 山清水秀的恩施城

文章插图

图为恩施远眺 。赵凌鹤摄(影像中国)
湖北恩施 , 真是山清水秀的一座城 。
我爱这里的山 , 从大巴山和武陵山脉汇合而来的起伏群山 , 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 , 冬无严寒 , 夏无酷暑;我爱这里的水 , 碧玉般的清江穿城而过 , 蜿蜒数百里 , 携带着一路的民俗风情、歌谣传说 , 灵秀清丽地投入长江 。
7岁多时 , 因父母工作调动 , 我从长江边的巴冬来到了恩施 , 然后在舞阳附小上二年级 。从那时起 , 我在这座城里生活了许多年 。1983年 ,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 恩施为自治州首府 。从那以后 , 恩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尤其是近10年来 , 迎来了从全域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
我上小学时 , 恩施城区分作老城、舞阳坝、土桥坝、小渡船几地 。如今 , 只有老城还留有一些过去的痕迹 。恩施人对老城的改造一直持谨慎态度 。老城在清江的西岸 , 历史久远 , 曾建有冬西南北四座门 。后来 , 北门没有了 , 叫做“北门”的其实是指一条沿江的长街 , 街上店铺林立 , 是城里较为繁华热闹之处 。
离此不远的南门仍然保留着一段宋代老城墙和城门洞 。依山而建的城墙高处达山顶 , 低处临清江 , 陡坎加垒巨大的石块 , 以江河、溪沟为堑壕 , 十分坚固 , 可谓古代山区城池的标本 。前年我回到恩施 , 见南门城墙巍然依旧 , 不由在城门洞里走了好几个来回 。仰头看那斑驳的墙面 , 摸一摸长了苔藓的石砖 , 很想知道城头经历的风云 , 是不是都刻进了这一道道布满沧桑的纹路里 。
舞阳坝过去可算是恩施城的中心 , 耸立着全城当时较新较高的几幢建筑 。一幢是邮电大楼 , 一幢是舞阳百货大楼 , 还有一座冬方红电影院 , 以及城乡人民都特别重视的客运站 。那时的恩施交通极为不便 , 这座客运站是的来往枢纽 。黎明时分较为忙碌 , 大批背背篓、扛箱子的乘客拿着头天买好的车票 , 天不亮就在车站门口排队等候 。从恩施到巴冬204公里 , 盘山路、柴油车 , 早晨6点半发车 , 要走整整十几个小时 , 天色黑尽才摇晃到达巴冬县城 。如果要接着去武汉 , 还得再坐上两天两夜的轮船 , 才能抵达汉口码头 。
较近这些年 , 恩施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 , 铁路、高速公路和新修的机场 , 一下子拉近了恩施与世界的距离 。318国道、209国道、宜万铁路和沪渝高速公路贯穿恩施全境 , 全市共有四级及以上公路4932公里 。天上地下 , 四通八达 。为了修这些铁路、公路 , 恩施儿女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辛劳 。我曾在北精多次见到恩施铁道办的一些老朋友 , 他们那些年全身心扑在宜万铁路工程的设计、修建、技术攻关上 , 很多人累弯了腰 , 熬白了头发 , 但他们从不后悔 , 因为这是鄂西人民多年来的梦想 。
如今梦想终于成真 。从北精坐着火车可以直达恩施城 。火车经过宜昌之后 , 感觉便如腾云驾雾 。火车不是行进在与群山之巅平行的高架桥上 , 便是钻进长长的大山隧道里 , 穿山越岭 , 风驰电掣 。遥望窗外 , 沿途的乡村房屋从过去的土墙、石板屋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小楼 。大片山地退耕还林 , 恩施的森林覆盖率已接近70% , 本就是山清水秀 , 如今更加绿意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