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和职场人的不同 学校和职场

大学,选择的是未来的朋友圈
大学,选择的是未来的朋友圈
读什么样的大学,意味着你将来会与谁为伍 。说得时髦一点,就是选择你未来的朋友圈 。
例如,你选择了南方医科大学,意味着将跟一群立志学医的人在一起,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救死扶伤,成为医疗行业的精英;你选择了西南政法大学,意味着将跟一群善辩的青年人在一起,你的同学今后多数会在政法部门和法律界工作,杰出者很有希望成为共和国的***官、大检察官 。
一般来说,选择到综合型大学就读,周边有各个学科的同学,多学科交叉,思路开阔,有利于创新,校友分布在各行各业,也有利于资源整合;选择单科性大学读书,与行业的对应关系紧密,行业内人脉丰富 。所以,明确今后要到某个行业工作的学生,可以选择那些有着明显你喜欢的行业特色的院校;对今后从事的行业目标尚不清晰的,以及今后打算创业的,可以选择一些为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空间比较大的院校 。
展开全文
专业和职业对应不是百分百
专业和职业对应不是百分百
高考志愿中,专业选择是必填项 。很多人以为,选择专业就是选择未来的职业,其实不然 。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与未来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那么一致 。
杭州人才中心曾做过多次学生在大学所学专业与毕业后从事职业是否一致的调研,结果发现,工作5年以上的本科毕业生,专业与职业对口率较高的占到42%,工作十年以上的本科毕业生专业与职业对口率较高只有34.6% 。可见,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排名份工作与本科就读的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只是间接相关甚至毫不相干 。
【校园人和职场人的不同 学校和职场】当然,到了研究生阶段,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就紧密多了 。但是,很多学生研究生期间所读的专业与本科期间的专业也并不是一致的 。对高三考生来说,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大多是本科期间就读的专业,但这与未来从事的职业之间还是不能划等号的 。
考生也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本科期间的专业与就业时的职业会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有很多原因 。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源头上看,大学开设的专业并不是完全按职业设置的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可以基本按照职业需要进行,但事实上也只能尽量接近 。而对本科院校而言,特别是对综合性院校来说,专业设置源于社会需要又要高于或先于社会需要 。大学要引领社会发展,大学培养的人才,既要考虑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又要高瞻远瞩,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储备人才 。并不是社会上哪个职业热门,大学就要一窝蜂地增加和这个职业相关的专业招生,哪个职业冷门,就取消对应的专业 。
2、不少用人单位对人的素质要求胜过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专业教育主要是知识学习和积累 。虽然说隔行如隔山,但同一个学科门类下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相近专业之间,仅仅只有几门专业课的差别,同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能力素质方面的差距却可能很大 。在职场上,用人单位招聘时,常有不限专业的,显然他们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素质与能力而非专业 。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2015年毕业生招聘时,对专业要求是以经济类为主,文、史、哲、法、理、工、管理学等各类专业均可;国际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名外企、国内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招聘志愿者、管理实习生甚或正式员工,也有许多是不限专业的 。
3、部分学生的学历追求不会止步于本科 。不少本科生毕业后并不是直接进入职场,而是选择在国内外高校继续升学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在许多知名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已经超过50% 。即使那些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随后的职业生涯中,选择继续攻读更高学位的人也会有一定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