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庆荣里社区的故事

清晨 , 派出所点名结束 , 四十八岁的刘伟穿戴好装备 , 走到他管辖的天津市永安道200号庆荣里社区 。年轻的辅警杨亮跟在身后 , 有时还要小跑几步 , 才能追上刘伟的脚步 。
刘伟对这里像家一样熟悉 。自从十四年前来到这里工作 , 他就再没有离开过 。
警务室设在小区入口 , 虽被风吹日晒得稍显暗淡 , 但藏蓝色的标识依然醒目 。只有八平方米的警务室 , 两个文件柜、两张小电脑桌和三把椅子 , 占去了大部分空间 。刘伟和杨亮抽取档案或接待群众时 , 只能侧身通过 。
那些档案 , 记录着居民的迁入迁出、外来人口的租房退房、消防安全的检查结果、居民的养犬情况、防电信诈骗的宣传记录……每一页都有刘伟的笔迹 , 一笔一画 , 整整齐齐 。
成为天津市公安局河西分局桃园派出所庆荣里社区民警时 , 刘伟还算是年轻人 。现在 , 社区的年轻人都叫他刘叔叔 。他几乎张口能说出辖区里一千七百余户居民每一户的情况 , 闭眼能画出每个楼号的户型图 , 孤老等特殊居民的电话和近况 , 他更是牢牢地记在心里 。
八十多岁的卞奶奶 , 这几天有点儿心神不宁 。每天清晨 , 她都会蹒跚地挪到窗前 , 看一眼对面的警务室里有没有刘伟的身影 , 她担心的是刘伟会调离这个社区 。卞奶奶的老伴已去世 , 又无儿无女 , 独自生活的她 , 一直是刘伟的牵挂 。每次下社区 , 刘伟都会提着蔬菜水果来卞奶奶的家里看看;疫情防控期间 , 保姆无法登门 , 刘伟和杨亮就按时送菜送药 , 保障老人的正常生活 。
那年重阳节 , 刘伟配合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 , 租来大巴车 , 陪着社区的老人们游览城市新貌 。多年不逛街的卞奶奶 , 望着车窗外的城市街景 , 高兴了好一阵子 。
虽然腿脚不便 , 卞奶奶的头脑却很灵活 。她让刘伟帮忙买来智能手机 , 问刘伟:“你能教我用微信吗?”
“好嘞!”刘伟坐在卞奶奶身边 , 逐一示范 , 教老人如何在手机上打字、发语音 。阳光透过窗棂洒到两人身上 。他们就像是一对母子 , 那般寻常 , 又如此温暖 。
从此以后 , 每天清晨 , 刘伟都会收到卞奶奶的微信语音问候:“刘伟啊 , 早上好!我好着呢 , 你放心 。”那一刻 , 刘伟觉得 , 踏实的日子是这么美好 ,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庆荣里社区不大 , 从南门走到北门 , 大约五分钟 。可刘伟走完这段路 , 却要十到二十分钟 。居民们的热情招呼或者苦闷诉说 , 都会拦住他的脚步 。
这天下午 , 刘伟正在社区里 , 雯雯妈妈十分着急地拦住他:“雯雯说在小花园里 , 但找不到了!”
刘伟立即打电话给派出所值班室 , 查监控 , 找雯雯 。
二十岁的雯雯因智力缺陷 , 生活不能自理 。雯雯的父母花费了所有的钱给她看病 , 却毫无起色 。后来父母离异 , 她归妈妈抚养 。
刘伟特别关注这个家庭 。他经常打电话提醒雯雯的妈妈 , 记得按时让孩子吃药 , 还将给雯雯买药的日子存进备忘录 。但是雯雯长时间外出要坐轮椅 , 妈妈带她去医院很吃力 。于是 , 刘伟揽下了这个辛苦活儿 。休息时 , 他就开上自己的车 , 带雯雯去医院取药 。他熟练地推着轮椅上的雯雯 , 挂号、就诊、缴费、取药 。一天 , 医生偶然得知这位推轮椅的“爸爸”竟是社区民警 , 不禁向他竖起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