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土 什么生土,什么克土( 二 )


展开全文
地坑院的建造
所谓生土建筑 , 就是以自然生土为材料建造的建筑 , 而这种生土则以塬形地貌为主要存在背景 。塬 , 如前所述 , 是黄土高原末端地区一种特有的地貌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中部地区 , 在豫、晋、陕交界处的潼关风陵渡地区改由北向南流向为由西向冬流向 , 进入豫西和晋南的黄土高原末端地区 。在这里 , 从北边的中条山和南边的崤山发源的一条条河流将两岸的黄土原切成一个个三面成沟的半岛式地貌 , 这种地貌就叫“塬” 。这些塬大的有几百平方公里 , 小的有几十平方公里 , 厚度在几十到200多米 , 深浅不一 , 正是建造地坑院的理想地区 。
在塬上 , 人们选择一处平整的地方 , 由平地上向下凿挖一个长方或正方形的坑 , 深度在6—8米 , 长宽在12—16米之间 , 再在坑底四周向各边内挖洞 。窑洞的数量 , 以需要居住的人口多少而定 , 一般在6—10孔 , 多的有12—16孔 , 可以住两代、三代人 , 也可以四世同堂 。院和窑洞的方向 , 以通风、采光为主要选择条件 , 并尽可能满足人们居住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院里窑洞开挖的方向也依照传统的八卦方位确定 , 分为“冬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 , 并依据用途分为居住窑、客房窑、厨房窑、牲畜窑、仓储窑、茅厕窑等等 。迎门的叫主窑 , 相当于地上四合院的上房 , 住家庭中辈分较高的长者 , 两侧的客房窑依辈分或长幼住晚辈 , 而仓储窑、牲畜窑等一般都设在窑院内的两边侧角 。进地坑院的出路 , 一般是在院内偏角的地方挖一个拐弯的洞 , 向上成斜坡状 , 渐成露天通道直到地面 , 供人、畜出入 , 也可出入人力车 。
为了解决排水问题 , 地坑院的上部边沿砌有高1米左右的挡墙 , 也叫“女儿墙”“拦马墙” , 既可以防止地上的儿童或牲畜掉入院内 , 也可以挡住来自地上的雨水灌入 。挡墙以外 , 则碾轧成广场 , 既可以防止雨水下渗 , 又可以让地面上的水尽快排走 , 还可以用作农忙时的打谷场 。夏秋季节 , 在上面打场晒粮 , 粮食晒干后 , 就从下面仓储窑的上方挖一个圆洞 , 将粮食直接灌入下面的仓库中 。至于院内的雨水 , 则是在院内中间向下挖30厘米左右的浅坑 , 再在坑中挖一个容量适中的水窖 , 让雨水流入 , 慢慢下渗 。这些雨水 , 可以用来让牲畜饮用或浇花浇树 。至于人的饮用水 , 则是在窑院的入口一侧打一个小窑 , 再在窑内打井汲水 。
地坑院的上下还可以进行绿化和美化 。院内四周的坑壁可用青砖垒砌 , 或用细泥磨光 , 既保护坑壁不被雨水冲刷 , 又起到美化、硬化作用;女儿墙的下面 , 还可以建挑水檐 , 布上青瓦或红瓦 , 既可以防水 , 又非常美观 。至于绿化 , 可以在院内栽植一两棵乔木 , 一般是梨树、杏树等树干较高的花果树 。春天来了 , 红白花开 , 露出地面 , 一树出墙 , 就是一户人家 。夏天 , 还可在院里纳凉聊天 , 其乐融融 。
地坑院得以长期存在 , 并一直沿用至今 , 自有它的道理:一是就地取材 , 省工省料;二是采用拱穹顶 , 抗压抗震 , 坚固耐用;三是防风、防尘、隔音、安全幽静;四是冬暖夏凉 , 冬天窑内温度在10摄氏度左右 , 夏天在20摄氏度左右 , 恒温保暖 , 天然宜居;五是环保节能 , 除了原始的自然生土 , 几乎不需要其他建筑材料;六是适用于大小家庭 , 能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