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柔桑破嫩芽――河南大学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方法( 二 )


注重传统文化熏陶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教授在《与青年朋友谈心》中,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入题,讲述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号召青年学子做一个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民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宝明教授以“情怀+胸怀=人文有道,行者无疆”入题,深入讲解“孔子的道”,系统阐述中国人的情怀观,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此外,学院还连续多年举办“卓越生科”本科生学术文化节;开展“我与***面对面”交流活动,依托“中原生命科学论坛”开展科技前沿与创新交流等,这都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学术生态环境 。
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已逐步形成独特的“三化育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夯实人文精神;注重学术文化引领,传承创新精神;注重特色文化浸润,发扬大学精神 。
课堂:从“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
在思政教育方面,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着力搭建“思政导师―思政课程―思政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课堂平台 。
在本科生中实施全员导师制 。除了专业指导,将“导师制”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课内课外齐发力,在“三全育人”路上步履不停,将学生思想引领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
小课堂连上时代大课堂 。自2000年起,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河南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立项建设40余门院级课程思政项目,促进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课堂上,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经常被融入教学,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
“新奇!使用软件就能完成细胞培养,实验还原度很高 。”“太有成就感了!通过操作软件,我很快见证了自己培育的蝗虫一次次蜕皮、金斑蝶从毛毛虫变成美丽的蝴蝶 。”这是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时的感慨,也是学院着力打造“金课”的真实写照 。
“每学期,学院积极组织我们参加‘开学排名课’‘劳动教育实践’、精酿啤酒、普鲁蓝莓发酵、临空生物园参观等实践活动,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 。这也正印证了‘重实践’的理念 。”被保送至南精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丁佳琪说 。
目标:为国为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建校110年来,如何更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是国家高精尖人才培养之需,也是河南大学长期探索努力的方向 。
改革开放后,河南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出现过独特的“河大现象”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从河南大学化学系本科生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36个春与秋,13140个日日夜夜里,发表SCI论文350余篇,编写中英文专著7部,获国际国内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
进入新世纪后,河南大学借国家启动拔尖计划的冬风,从机制建设、理念引领、资源保障等全方位、多元化投入,培厚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沃土 。
据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王刚教授介绍,恢复建院35年间,从学院走出去近万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具有扎实生物学基础知识、全面科学素养、宽广世界胸怀和深厚家国情怀,大多已成为活跃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
【陌上柔桑破嫩芽――河南大学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方法】近年来,生物经济正在加速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新经济业态,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学校生物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如何紧扣“建设研究型、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勇担“一流学科、一流人才”的办学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张锁江教授坦言,任重而道远 。(王明钦、王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