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老林场新变化 多元发展绵延百年绿意


美丽中国?老林场新变化 多元发展绵延百年绿意

文章插图

长乐林场的金刚塘水库 。杨 子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长乐林场是浙江省内创办较早的林场之一,也是我国较早开展林木良种选育工作的单位之一 。
多年来,林场通过科学育种、开展森林生态教育、发展林下经济等举措多方发力,不但森林资源储备稳步向好,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长乐林场青峦叠翠,林海茫茫,林场副场长张建忠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树壮了,树种资源更丰富了 。”
从较初的植树造林、艰苦创业,到积极创新、不断突破,创建于1910年的长乐林场,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以良种选育为核心、多元化发展的现代林场 。目前,林场的林地面积达2.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已经成为浙江省选育树种较多、面积较大的良种基地 。
坚持科学育种,丰富种质资源
张建忠告诉采访人员,良种选育一直是林场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松树和杉树是长乐林场较主要的两个品类 。新中国成立之初,长乐林场引种湿地松、火炬松等,随后开始探索规模种植,面积达6000余亩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树种经过了数次造林选育,较终形成了具有稳定优良性状的“高世代”优质树种 。
林场5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里,一棵棵10厘米左右高度的树苗整齐排列着,通过上方的智能化喷灌装置,浇水可以精准调控;而在数字化种质资源库中,通过环境光照、温度、湿度等的精准设定,种子的贮藏时间大大延长……
以前,“三个石头垒个灶,一把雨伞过个夜”是老林场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张建忠记得,1985年入职时,偌大的林场里只有几间低矮的平房,育种工作也相对单一 。“因为杉树和松树生产速度都比较快,而且用途广泛,所以是主要育种对象 。”张建忠说,“那个时候首要考虑的是树高和胸径,以培育木材为主要目的 。”
如今,林场的森林资源储备稳步向好 。“十三五”时期,林场森林蓄积量从13.5万立方米增加到20.7万立方米,增长53.3%,亩均蓄积量达到11.9立方米 。林场的林木良种基地更被原国家林业局列为“国家杉木、火炬松良种基地” 。
据介绍,通过专家指导、技术推广,目前,林场的松针叶束嫁接成活率已超过90%,美洲长山核桃成活率超过85%;此外,林场还培育出一大批良种种质资源,年生产浙江楠、浙江樟等各类优质种苗花卉50余万株 。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奖二等奖……林场总部的橱窗里,展示着历年来获得的荣誉 。据介绍,近年来林场的良种基地面积达3600余亩,建有种子园1000余亩、母树林411亩,累计收集保存种质资源近5300份,累计生产各类林木良种种子5万公斤,推广造林面积近150万亩 。
开展科普研学,推进多元发展
“火炬松生长快,适应性强,它们的树皮往往是鳞片状开裂,呈现出黑色和暗灰褐色……”采访时,恰逢林场迎来一群可爱的小客人 。他们歪着脑袋,认真听着杭州长乐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吴家旅的讲解,时不时记笔记 。
这是一群来自杭州市采荷中学的学生 。像这样的研学活动,学校已和林场合作开展了近20年 。
“林场必须实现多元化发展 。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一些能够适应中小学教学需求的活动,便是探索的路径之一 。”吴家旅说 。
1998年,长乐林场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改制后,林场逐渐理顺了人员关系,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用人和分配机制,还创办起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开始探索森林生态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