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丨谭翊泉的驻村日记:记录从***村到生态村之变

新华社南昌8月23日电 题:谭翊泉的驻村日记:记录从***村到生态村之变
新华社采访人员闵尊涛、霍丹彤
“撑起来是一把伞,俯下身是孺子牛 。”在江西省武宁县官莲乡冬山村谭翊泉的办公桌上,一摞厚厚的笔记本记录了这名“85后”驻村排名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的青春足迹 。
2015年,身为九江学院团委干部的谭翊泉被选派到冬山村驻村扶贫 。刚到村的谭翊泉有些犯难,“农村工作应该怎么干,远没有想得那么简单” 。
“不当‘镀金’干部,驻村更要‘驻心’ 。”谭翊泉暗下决心 。
冬山村地处庐山西海北岸,多年来独特的山水资源却没有成为发展优势,村民们守着好山好水却还过着穷日子 。经过走访,谭翊泉发现,冬山村是典型的***村,来自全国16个省份、100多个姓氏的村民定居于此 。村里矛盾***多,工作协调难,发展底子薄 。村子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坐船翻山再乘车是村民的出行方式 。
【奋斗者?正青春丨谭翊泉的驻村日记:记录从***村到生态村之变】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村民们几十年来较迫切的心愿 。然而由于缺少资金、设备和技术,在村民看来,“修通出村路和登天一样难” 。
一开始,谭翊泉带着大家用土坝在水中铺路,发现根本填不起来;后来又换成大石头,但水较深处有10多米,石头一丢下去就被冲走了 。较后,他们选择先用钢管打桩、再填石头的方法,一米一米把路修了起来 。
在驻村日记中,谭翊泉写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 。
从带领村民修路筑桥建起全村路网,到帮助村民改造危房补齐民生短板,再到发动村民流转土地发展特色产业……两年多时间,谭翊泉见证着冬山村的变化 。2017年年底,冬山村正式脱贫摘帽 。
2018年2月,就在谭翊泉驻村期满即将离村之际,老支书彭仁训向他交代了“新任务” 。原来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全体党员推选谭翊泉为村党支部书记 。
“这小伙有想法、有干劲,我们想让他留下来,带着我们继续干 。”彭仁训说 。
担任村支书后,谭翊泉开始更为系统地为冬山村谋划发展 。他认为,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关键是创新扶贫模式 。在他的推动下,九江学院选派一支博士团队对冬山村开展专项规划,采取“旅游+生态+扶贫”方式,充分利用山水资源优势 。
几年来,冬山村发展530余亩传统果木业、310余亩现代果蔬业、740余亩康养文旅业;村集体收入从负债几千元增长到2021年的52.3万元……如今的冬山村,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已经成为滨湖生态村 。
在较近的驻村日记中,谭翊泉感叹,7年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不仅见证了山乡巨变,更有幸参与其中 。他写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展现责任和担当,接续奋斗,交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