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锦屏”,深山里的茶银古村


记者从政和城关往东北驱车约40公里 , 一路愈发凉爽 。 远远看见村口高耸的“状元杉” , 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快到了 。
因山似锦屏列 , 水如翡翠冷 , 这个深山里的古村得名“翡翠锦屏” 。
“状元杉”附近 , 一条溪流穿村而过 , 溪水清可见底 , 水中游鱼来去 。 溪面上横跨的古廊桥 , 曾是茶银古道的一部分 , 见证了古时“三千买茶客”往来穿梭忙于讨生计的历史 。
锦屏村地处闽浙两省三县交界 , 是政和工夫茶的发源地 , 也是政和白茶的主产区 。 明清时期 , 锦屏村是重要的茶叶、食盐集散中心 , 茶叶等特产经古道运至福安穆洋再发往福州 , 经福州销往海内外 。 村里人的生活必需品如食盐等 , 也通过古道从穆洋运回锦屏 。
漫步锦屏 , 山青水碧环境宜人 。 奇峰叠翠间 , 古民居、古茶楼、古廊桥、古隘口等散落布局 。 这里至今留有3条保存完好的茶盐古道 , 总长35公里 。
踏上古道 , 青石板上圆形凹陷的杖窟仍清晰可见 。 当地人介绍 , 这些杖窟是由古代运货郎的“登山杖”拄在石头上 , 历经不计其数的敲击和摩擦才得以形成的 。
“自宋以来 , 锦屏即为北苑贡茶主产区之一 。 ”政和县副县长、岭腰乡党委书记裴俊巍介绍 。
村里有两株树龄都超过400年的古茶树 , 被茶农称作“仙岩茶树王” , 是当年产茶实力的见证 。 新落成的茶叶文化馆 , 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实物展示等 , 详尽地呈现“百年工夫 , 千年贡眉”的历史 。
延续千年茶香 。 如今 , 当地以“树龄老、生态好、不打药”为标准认定锦屏村内的生态茶园 , 通过数字化监管手段 , 不断提高茶叶品质 , 打造了“锦屏野小白”区域公共品牌 。 小叶种茶树面积达4000多亩 , 且树龄大多在百年以上 , 其中树龄200年到400年的古树单株近300棵 。 2018年 , 锦屏被划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 。 2021年 , 全省首个原生茶树种质资源野外定点观测站落地锦屏村 。
除了茶 , 锦屏还因古银矿名噪一时 。
锦屏古银矿开采始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 延续359年 , 民间以“八万采银工采矿兴乡”来描述当年盛况 。
古银矿遗址现在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包括大小矿洞数百处 。 洞内巷道纵横交错 , 宽窄不一 , 大的如厅堂 , 小的要匍匐才能进入 , 形成洞中洞、洞上洞、洞下洞、洞洞相通的奇观 。 从展示馆里陈列的采矿运矿工具到满布山间的矿洞遗迹 , 一段“银丝牵金瓜”的历史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
背靠深山 , 锦屏的自然资源尤为富饶 。 其中 , 诸多古树奇树引人注目 。 除了村口树龄已有1100余年的“状元杉” , 村子另一头还有树龄800多年的千手观音柳、树龄560余年的银杏王 , 以及新近成为网红打卡点的一棵百年柿子树等 。 此外 , 虎头漈、天门漈、三叠瀑等瀑布和冰臼群遗迹也颇为壮观 。
饱经风霜的古建筑同样受到保护 。 一批常年无人居住的破旧民宅通过筛选、修缮再利用 , 焕然一新成为展示馆、画友之家等场所 , 村里的基础设施也随之提档升级 。
坐拥“富矿” , 锦屏村近年来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 打造翡翠锦屏景区 , 推出乡村生态观光游、寻幽问古探险游、问道政和工夫游等3条旅游路线 , 并通过开展“网络名人看政和”、“晒秋”摄影赛等宣传活动 , 打开村里的知名度 。
越来越多的村民趁机吃上了“生态饭” , 吴芳德就是其中之一 。 工作日的中午 , 才刚过11点 , 吴芳德经营的“万新丰”农家乐就来客了 。 招呼客人的间隙 , 他与记者聊起家常:“我在自家房子里办起农家乐 , 还开了家小卖部卖土特产 , 生意不错 , 去年一共有18万多元的收入 。 ”现在客人越来越多 , 他准备再添置几张桌子 , 让更多远道而来的客人吃得舒心 。
据介绍 , 节假日期间 , 村里日均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 , 平时周末也有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 。
历经千年洗礼 , 茶银古村锦屏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 正努力续写荣光 。 (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姚雨欣 通讯员 曾大龙)
【“翡翠锦屏”,深山里的茶银古村】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