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武汉新地标,原来是他设计的!( 四 )


一个建筑其实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 它浓缩的是这个时代中 , 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对于生活方式的记录以及对于美的印记 。
对于我来说 , 设计琴台美术馆 , 就是用建筑的语言去表达我对这个时代的看法 , 对未来的一种期待 , 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 。
长江日报:设计琴台美术馆与你之前设计其他建筑有何不同?我们想象一下 , 在琴台美术馆正式开启的那一刻 , 公众漫步其间 , 你希望这座建筑留给人们怎样的印象?
柳亦春:做琴台美术馆跟我做其他的建筑最大的不同在于 , 在这里 , 我不仅仅只是在塑造一座建筑 , 同时也是在塑造一种风景 。
任何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 , 其实都会跟某个特定的自然现象 , 某个特定的季节、环境相关 。 比如说在泰山顶上看云海日出 。 它一旦跟一个大的自然背景关联在一起的时候 , 就会超越功能性的体验 , 变成能够穿越时空的风景 。
琴台美术馆屋顶有蜿蜒曲折的栈道穿行 , 这也是对自然山路的模拟或隐喻 。 它联系了月湖公园 , 也串联起美术馆的展厅出口、公共教育空间、艺术品商店和图书馆、讲堂、咖啡厅等不同的公共空间 。 人们的活动于是也成了建筑表面的一部分 。
设想一下 , 每当黄昏和夜色降临 , 小径上的灯光亮起 , 人们从四面八方漫步而上 , 就像是一种时间的庆典 , 慢慢地 , “琴台美术馆的黄昏”或许也会变成一种风景的代名词、一个当代艺术的地标 。
长江日报:你怎么理解老师心目中的建筑形式的最高境界?
柳亦春:“大音希声 , 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表达的至高境界 。
就是说要超越一个具体的表面的形式 , 而去追求事物的本质 。
当建筑融入环境、融入观者内心 , 成为一种印象 , 而不是这个建筑本身 , 我觉得那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 也是一个美好的体验 。
就像我所期待的“琴台美术馆的黄昏” , 最后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印象 , 而不只是一个建筑的样子 , 那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 。
希望来到这里的每位观众都能感受到独属于自己内心的风景 。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采访人员夏琼 摄影:采访人员任勇 通讯员谢杰夫 老白屹 编辑:喻鑫 校对:张莹莹
更多精彩内容 , 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