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上,一条璀璨夺目的“宋诗之河”( 三 )


本文图片

常山江是宋代诗人与常山之间产生渊源的重要纽带 。 南来北往的诗人们大多通过常山江认识常山、爱上常山、留在常山 。 称常山江“宋诗之河”为“河” , 可谓名副其实 , 同时也寓意“常山宋诗就像河水一样多不胜数” 。
比之唐诗 , 常山江宋诗的一个独特之处 , 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了很大拓展 , 尤其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等方面都更加深刻 , 特别是在南宋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背景下 , 诗歌中的爱国精神更加炽热、深沉 , 杰出的诗人、优秀的作品也不断涌现 ,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常山江“宋诗之河”的另一个独特之处 , 是在普遍流行宋词的宋代 , 常山却盛行写诗 。 这种现象与当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 “诗庄词媚” , 词善写情 , 诗宜言志 , 靖康之变后 , 文人士大夫随“宋室南渡”逃难到南方 , 国破家亡 , 宋诗成了他们抒发强烈爱国情怀、表达收复中原之志的最佳载体 。
这一时期 , 抗金、收复中原成为诗歌作品表现的重大主题 , 爱国诗歌的大量涌现 , 使宋诗在这方面成为超越唐诗并给后世以莫大影响的典范 , 也是这一时期常山宋诗最主要的特征 。 “常山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 反映的正是广大民众深受内忧外患之苦而发出的期盼国家强盛的呼声 , 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在文化传承和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 , 非常值得继承和弘扬 。 ”徐功富说 。
常山江所代表的“宋诗” , 是钱塘江所代表的“唐诗”的传承与延续 , 极大地丰富了浙江诗路文化带的内涵 。 这与浙江省提出的“钱塘江唐诗之路”概念是一脉相承的 。 如今 , 钱塘江诗路风光带建设正当时 , 当历史与现在交汇 , 那条依托在常山江上的“宋诗之河”才能真正的奔腾起来 , 焕发出宋韵文化的无限神采 。
“宋诗之河” ,浙江宋韵文化的金名片
王春国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说:“谈宋韵文化不能只强调南宋文化 , 也不能只限于杭州 。 ”包教授之音 , 给了我们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 并使该工程成为浙江文化金名片以良好启示 , 拓展了广阔思路 。
纵观历史 , 浙江在吴越钱王时代纳土归宋 , 经济之繁荣 , 社会之稳定 , 已为史学家们之侈笔 。 文化方面 , 宋以重文轻武之策 , 激活大批文人大家 , 形成大宋文运昌盛 , 科举制度又孕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 北宋吴越王时期 , 为浙江宋文化之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 。 虽说 , 靖康之耻 , 北方战火绵绵 , 然 , 宋文化之大流 , 在浙江成了高地 。
一条华夏东南地激荡澎湃的千里钱塘江 , 就是飘舞在浙江大地的宋韵文化 。 “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之伟大而充满历史文化意义的篇章画卷 , 已在浙江大花园舒展开来 。 当人们畅游千里钱塘江 , 溯洄南源头 , 在衢州常山县登岸西行 , 就会更形象地读析我们浙江宋韵文化 。 美丽而古老的常山县 , 就是宋韵浙江格局中的重要一域 。 这一域流淌的宋诗之河 , 就是浙江宋韵文化金名片 。
公元758年起 , 浙江常山县与江西玉山县分别归属浙赣两省时 , 常山就是浙江西大门 , 到北宋两浙路时 , 常山成为八省通衢的“两浙首站” 。 彼时 , 在常山县境内的钱塘江源头古航道上出现了“日看江上千张帆 , 夜观岸上万盏灯”、常山江变常山港的繁荣景象 。 在常山至玉山古道上 , 也是一派“日行人千亿 , 日夜行弗停”的通关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