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创新创造人生出彩③ 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的年轻人( 二 )


近年来,徐宁先后被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纳为会员,并荣获“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如今,他年均义务演出100多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等展示传承活动50多场次,表演停留处,往往成为年轻人的“驻足打卡点” 。“现在,我们已建成专家工作室,正与高校联系对接,谋划成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弘扬非遗传统文化 。”徐宁说 。
刘亚伟:
传统技艺必须顺应时代,积极创新
“山泉湖河美如画,黄河流域中心点,抢抓优势促发展,它就是美丽的泉城新济南……”
课堂上,山冬省济南市槐荫区文化馆馆员刘亚伟身穿大褂,表情生动活泼,手中的快板随着节奏起舞 。他中等个头,浓眉大眼,一开口,声音响亮清脆,掷地有声 。
刘亚伟今年34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派快板代表性传承人,师父王文喜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搭档、中国快板三大流派王派快板创始人王凤山之子 。
自幼学习音乐的刘亚伟在16岁时的一次萨克斯演出中与王文喜“邂逅” 。老爷子对这个中气十足的孩子印象深刻,便送了他一副快板 。刘亚伟拿着爱不释手,自此与快板结下了不解之缘,跟着王文喜学习 。
但是,刘亚伟毕竟毫无基础,手里抓着比巴掌还大的快板,却始终打不出节奏 。但他有股不服输的劲,硬着头皮学:词很长、板儿很难,背不熟就一遍一遍地读,练不会就一遍一遍拆开练 。
2010年大学毕业后,刘亚伟先入职了槐荫区泉新学校,担任音乐老师,但他始终没忘手中的快板 。王文喜虽技艺超群,教授学生不少,但像刘亚伟这样能真正安心学习、踏实传承的人却不多 。有一回,老爷子主动开口:“我岁数大了,我想找个接班人,帮我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以后,人们还能给它叫个好!”带着这份使命和嘱托,刘亚伟正式拜师王文喜,取艺名“泓艺”,成为一名中国传统曲艺传承人 。
在学校,他主动向校长请求开设快板社团“泓艺社”,利用闲暇时间教学,每周组织一次演出,其中5名学生成为职业传统曲艺传人 。
社团发展初期,刘亚伟受到了质疑:“这不就是呱嗒板吗?”“这玩意过时了吧?”
“心里很难受,但是也提醒了我 。”他说,“传统技艺要在现代传承下去,必须顺应时代,老板新唱,积极创新 。”
2016年,他创作了群口音乐快板《泉城娃,赞中华》,表演人数从传统的两三人扩大到至少26人、至多56人,演奏部分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进行编曲,配合着集体唱词,表演观赏性大大提高,迅速走红 。
节目活了,刘亚伟却很清醒,走好传承路,必须培养好苗子,根本要靠创新 。学艺,看热闹容易,学起来难,打出节奏较少要两年 。那时,社团里不少孩子开始打退堂鼓 。
有一回,他带着孩子在文化街区看到一种蛤蟆形的木制乐器,刮动锯齿状木纹,就能发出声响 。刘亚伟受此启发,在快板的小板边缘也磨出锯齿,小板通过锯齿直接与大板剐蹭,便发出清脆的“咔哒咔哒”声 。
“新手也能出节奏,谁试谁灵!”刘亚伟激动不已,称其为“蛤蟆板” 。改造后的快板既能提高初学者热情,又能丰富快板花样,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已实现量产,在济南省会大剧院、济南市文旅局云平台、百花洲“一些印象”等平台售卖 。
自此,刘亚伟对创新越来越起劲 。他发现,孩子们对色彩敏感,就在快板上大胆改良,增加图案,国风青花瓷、军旅迷彩风、趣味卡通等系列颇受喜爱,还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 。
多年来,刘亚伟通过各种形式义务教授8000余人,获得国家设计专利3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