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才|罗广才:写给父亲的二首诗( 二 )


“父亲一生节俭
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
“我烧的纸钱没有留下一丝残片” , 当地的风俗认为 , 烧纸后的残片让风刮走 , 就意味着衣服钱物去了冥间 , 也就是“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 。 父亲一生节俭 , 衣服钱物自然不肯浪费一点 , 全收走了 , 也表示在夜间烧完纸后诗人空落落 , 凄楚的心境 。 诗人一会儿回忆 , 一会儿现实 , 一会儿在传统的梦境中......诗人的思想就在对父亲的思念和祭祖文化的氛围里挣扎着 。
“这是通往冥间的邮路
这是炎热带来的凄凉
这是阴阳相隔的挂念
这是或明或暗的人生”
这四句话就把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给亲人上坟烧纸的文化含义全部说尽了 , 诗人是感性的 。 明明是唯物主义 , 却甘愿唯心 , 此时诗人的思维状态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或阴或阳 。 唯此方可寄托哀思 , 方可与死去的亲人作最亲密的对白 。
“女儿打来电话
好奇地问:
烧纸?是做游戏吗?
面对我的讲解 孩子呢喃
“那不行 , 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
上坟烧纸的叙述里 , 中间忽然来了个小插曲 , 这也是文喜波澜不喜平 。 女儿打来电话 , 把他从悲痛中又拉回到现实 , 这给了他一点亮色 。 一前一后 , 都是他的最爱 。 女儿不懂烧纸的含义 , 以为烧纸是做游戏 。 很戏剧化也很调皮 。 诗人作为父亲耐心解释 , 女儿却天真的说:“那不行 , 您要是不在了谁给我买娃娃啊” 。 “无理取闹”父亲却全盘接受 ,
“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
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
女儿释然
峤峤说:知道了
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
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
是的 , 诗人总结到:“在女儿眼里爸爸是为她买娃娃的/在我眼里女儿是为我烧纸的” 。 最后诗人“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女儿释然”,父亲的不厌其烦 , 呈现出父亲对女儿的爱 , 这种父爱正是诗人的父亲传承下来的 , 如节俭一样 。 女儿终于说:“峤峤说:知道了/等我看不到您的时候/就烧烧纸 和您说说话”,虽然女儿还不能真正的懂得这种传承的意义 , 但形而下的传承 , 诗人作为父亲已经做到了 。 于是诗人最后把这种传承上升到形而上:
“黄泉路上
总有一种希望
前后燃烧”
这是死者的期望 , 实际上是死者生前的期望 , 终究也是生者的期望 。 这种期望生生不已 , 就形成一种文化 , 一种精神 , 脉脉相传 。 这也就是人世间所说的“续烟火” 。 这就照应首句的“黄泉路上/前后总是一种燃烧” 。 “燃烧”的含义到最后我们终于恍然大悟 。 人类的世代延续种族繁衍、生生不息 , 不就是靠这种燃烧吗 。 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人文关怀 。 总之 , 一首质朴小诗 , 诗人反映的内容却很多 , 文本简洁 , 对一个传统风俗习惯的表意却异常丰富也很深刻 。 当然 , 当下清明节上坟提倡文明祭祖不烧纸放炮 , 省去了这些仪式 , 也是在失去一些文化 , 我们不无遗憾 。 但政府也是为了保护山林生态 , 如何把文化习俗与保护资源统一起来 , 那就另当别论了 。
二十年
爸爸 , 今天的天津微暖 ,
立春了 。 所有的雪花可能还在来年的路上
二十年 , 您的四个孩子就是
这个世界上的四个炮仗
三人挤在一起齐鸣
剩下您的小儿子独奏 , 一个人像一挂鞭
还响得分外热闹
这么多年我分不清自己的田里是旱还是涝
有干瘪有饱满 , 更多的时候长满荒草
多场爱情让我无法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