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增:“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二 )


|李进增:“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本文图片

▲胡旋舞-莫高窟第220窟(初唐) 。 中新社发 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新社采访人员:“胡旋舞石刻墓门”为何被称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李进增: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 , 胡旋舞在古代文献尤其诗词里 , 出现次数很多 。 唐代诗人李端、白居易、元稹等 , 都在诗词中对胡旋舞有过精彩详细的描写 , 但长久以来 , 考古工作者并未在考古实物中发现胡旋舞的踪迹 。
1985年 , 胡旋舞石刻墓门在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中出土 。 墓门上刻画着身着胡服舞蹈的胡人舞伎 。 据墓志记载 , 墓主人生活在武则天时期 , 姓何 , 而“何”姓则是“昭武九姓”中的一支 , 证明墓主人是中亚粟特人 。 根据墓志记载以及墓门上的形象刻画 , 我们可以追溯这位胡人墓主从西域祖居地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定居生活的整个过程 , 其自然也成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一个典型代表 。
胡旋舞石刻墓门是最先被确认刻画有胡旋舞的考古实物 , 对于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 但实际上 , 我们借助胡旋舞石刻墓门上记载的形象 , 在此前已发掘的一些考古实物中 , 如敦煌壁画、山西一带的胡人墓葬等 , 都找到了胡旋舞的形象 。
|李进增:“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本文图片

▲石刻胡旋舞墓门 。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杨迪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千年来 , “胡旋舞”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如今 , 其舞蹈元素是否还有所继承?
李进增:据文献记载 , 北朝至唐代时期 , 胡旋舞都是单人舞或双人舞 , 男女皆可表演 。 这其中也有些细微差别 , 男子跳的舞被称为“胡腾舞” , 纵横跳跃、刚健有力;女子跳的被称为“胡旋舞” , 柔美轻盈 。
到了宋代 , 胡旋舞的舞蹈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 由独舞和双人舞发展成了集体舞 。
但宋代以后 , 考古学家再也没有在文献中找到对胡旋舞的详细描述 。 有种推测是 , 胡旋舞已融合到了当地的民间舞蹈中 。
|李进增:“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本文图片

▲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宴艺大剧院《丝绸之路千年印象》演出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新 摄
目前 , 考古学家还无法梳理出胡旋舞确切的演变轨迹 , 但根据文献和诗词的描述 , 胡旋舞的舞姿与现今新疆及中亚地区的民族舞蹈较为相似 , 都包含急速旋转的舞蹈元素 。 作为一种曾特别流行的舞蹈 , 胡旋舞的元素很可能已深入民间 , 融入如今的民族舞蹈 。 (完)
受访者简介:
|李进增:“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本文图片

李进增 , 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 , 曾任宁夏文物局副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 , 现任宁夏博物馆馆长 , 二级研究员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天津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内华达州山地考古研究所客座教授 , 中国考古学会、文物学会、博物馆协会理事 ,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重大决策咨询专家、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参政议政专家 , 黄河国家公园建设咨询专家 。
【|李进增:“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责任编辑:杨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