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增:“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中新社银川6月21日电 题:“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专访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杨迪
|李进增:“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本文图片

“胡旋女 , 胡旋女 。 心应弦 , 手应鼓 。 弦鼓一声双袖举 , 回雪飘飖转蓬舞 。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胡旋女》描述的绝美舞姿“胡旋舞” , 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 “胡旋舞”千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是如何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 对此作答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胡旋舞”如何从西域传入中原?为何成为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
李进增:胡旋舞最早是在北朝时期 , 由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 。 生活在今中亚地区的粟特人是个非常著名的贸易民族 , 从东汉直至宋代 , 他们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 他们将一些西域文化传入中原地区 , 胡旋舞就是其中之一 。 据文献记载 , 这种舞蹈须快速不停地旋转 , 故名“胡旋舞” 。
在唐代 , 从平民百姓到达官显贵 , 都颇喜爱胡旋舞 , 有多方原因 。
首先 , 胡旋舞男女咸宜 , 且早期多为独舞和双人舞 , 不需要组织较大的乐队、舞蹈班子 , 机动灵活 , 表演方便 。
其次 , 胡旋舞舞姿雄健奔放 , 与盛唐时期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相契合 。 在盛唐 , 人们以开放的心胸对待这些外来文化 , 凡是优秀的、优美的 , 都愿意去学习实践 。 这种社会风尚也是胡旋舞能普及的重要原因 。
此外 , 胡旋舞的广泛传播与普及 , 也离不开当时两个“超级明星”——安禄山和杨贵妃的推动 。 《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 , 安禄山晚年肥胖 , 重三百多斤 , 走路还需侍卫搀扶 , 但在唐玄宗面前跳起胡旋舞时 , 却如风一样轻盈 。 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也精通胡旋舞 。 白居易诗中便写道:“中有太真外禄山 , 二人最道能胡旋 。 ”
|李进增:“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本文图片

▲唐代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胡旋舞 。 中新社发许建梅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胡旋舞”如何见证东西方交流与民族融合?
李进增:周、秦、汉、唐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兴盛的时期 , 这些时期 , 中原王朝的京畿都位于关中平原 , 而陇山以北(今宁夏六盘山)的宁夏地区实际上就是周、秦、汉、唐王朝“首都”的北方门户 。
秦朝时期 , 将军蒙恬开始在宁夏平原地带凿渠垦荒 。 随着军屯和民屯发展壮大 , 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逐渐繁盛 , 成为后来周边各民族聚集的“塞北江南” 。
汉武帝时期 , 为保持西北边疆的稳定和巩固 , 专门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管理措施——属国制度 。 汉代沿着西北边郡设置了5个属国 , 每个属国设立一个都尉作为最高行政首长进行管理 。 属国制度允许区域内的少数民族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 , 这种制度对巩固和发展边疆地区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 也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的文化交融 。
唐代的职官制度也表明 , 汉人对胡人的态度是比较友好的 , 许多胡人在唐朝做官 。 大唐民众喜欢穿胡服、听胡乐、吃胡饼、跳胡旋舞 , 同时中原的许多优秀文化 , 如丝绸、茶叶、瓷器等 , 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 , 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产生了广泛影响 。
基于这些原因 , 地处中原王朝边疆、农牧交错带 , 又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宁夏地区 , 成为长期以来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中华文明与西域文明频繁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带 , 不少胡人在这里定居、生活 , 胡旋舞也由此传入中原 , 成为东西方文明文化交流互鉴的一种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