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二 )


列入世界遗产的华山岩画一共有38个岩画点 , 每一个岩画点都是一个祭祀场 , 每一个祭祀场它都是骆越人精心选择的 , 在大江的拐弯之处迎着大江来的方向 , 因为这样的位置最适合他们去观望岩画 , 来开展祭祀活动 , 表达他们的跟自然的一种对话 。
岩画点的选择体现了骆越人对自然环境的把握和认识 。 他们利用自然的条件 , 用人为创作的岩画 , 完成了一部人类和自然共同创作的作品 。
左江花山岩画主要描绘有三类图像 , 人物图像、铜鼓、羊角钮钟、环首刀等器物图像 , 以及以犬类为主的动物图像 。 早期的岩画主要集中在左江流域的下游 , 慢慢地岩画画面逐渐变得复杂 , 符号不断增多 , 这种累加是为了表达更丰富和更细致的内容 。
早期社会相对比较简单 , 然后人物关系也比较简单 , 他的阶级划分也不很明确 , 然后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 , 然后他的阶级划分变得更细致 , 甚至更多层的社会分层就出现了 。 最重要的是平民阶层和贵族阶层的划分 。 通过正面和侧身像 , 侧身代表着平民 , 正身像代表着贵族 , 划分出来以后 , 等级制度就变得非常森严 , 社会的祭祀活动也变得很复杂化 , 比如说有大量的铜鼓和兵器 , 还有各种象征着身份的这种装饰性符号就开始出现了 , 这种演进代表这种社会的进步 。
岩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在700年间左江花山岩画的画面不断从简单向复杂演进 , 最精彩壮丽的部分出现在宁明 , 位于宁明县明江东岸的宁明花山岩画 , 画面方向朝西南 , 可分为三处、19组 , 其中第一处的画幅宽约221米 , 高约40米 , 整个画面面积八千多平方米 , 清晰可辨认的图像有1951个 , 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单幅岩画 。 花山岩画杰出的不仅是在岩画本身的艺术上 , 更独特于它的文化景观的形成模式 , 它的遗产构成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岩画的画面 , 或者是那么一小块崖壁 , 而是整体上的一个景观的大的体系 。 因此这也给花山岩画的保护提出了更加高的更加广阔的要求 。
岩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花山岩画监测站在2016年5月投入使用 , 借助科学仪器对岩画的温度湿度以及危岩体和渗水部位进行实时监测 。 左江花山岩画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 , 但针对左江花山岩画开展的科学调查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兴起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从1951年1月开始 , 广西政府组织了多次关于左江花山岩画的考察 , 最全面深入的一次在1985年 , 考察队从龙州县沿江而下 , 历时三个多月 , 对发现的每一处岩画点和每个图像做了全面的记录、临摹、拍摄 , 为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 70年来对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一直没有中断 。 1984年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成立 , 负责宁明县域内的文物保护管理 。 左江花山岩画依附的载体是喀斯特地貌的山崖 , 岩画经受着日晒雨淋 , 岩体老化渗水 , 植物在岩隙间生长 , 飞鸟在崖壁上筑巢和飞鸟粪便的侵害 , 久而久之形成了眼前的这番景象 。 如果不及时修复保护 , 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命还有多久 。
岩画|中国的世界遗产——左江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本文图片

要给这位年长的病人治病 , 难度不小 , 挑战更多 。 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使用什么修复材料 。 修复加固材料必须能够适应花山岩画所处的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 , 加固作用要稳定长久 , 但不能对岩画产生衍生破坏 。 由全国各地文物保护专家组成的团队 , 经过无数次的科学测量分析和比对实验 , 这是中国第一次系统针对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应用材料研究 。 最终专家们用同类山体采下的石灰岩作为原材料 , 烧制出含有水硬组分的天然水硬性石灰作为修复材料 。 在宁明花山岩画点修复团队搭起高近60米长达二百米的脚手架抢救加固岩画 。 为了不产生保护性破坏 , 脚手架的搭设也经过了多次评审论证 。 最终 , 分三期采用剪刀撑技术搭设 , 脚手架不与山体连墙 , 并且脚手架与崖壁保持20厘米以上距离 。 花山岩画抢救性加固岩画工程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典范 。